当我还是个初中生时,适逢电脑进入中国,我的父亲带回一台老旧的电脑如痴如醉的研究编程,终于有一天我忍不住问他,电脑究竟能带给我们什么?能帮助我学习么?为了回答我的问题,父亲给我编制了一套英语选择题,选完就能知道对错,我惊叹于电脑的神奇,憧憬未来的学校课堂可以用电脑来上课,这大概就是最初的信息技术给我的启蒙。
当我成为一名老师的时候,我一直致力于用信息技术来给学生们带来更好的课堂体验,提起学习兴趣。最初,当信息技术刚刚运用于课堂教学时孩子们充满了惊喜,他们直观的看到了以前只能靠想象的宇宙空间,洋流的运动,空气的流动……可是时间一长,最初的感官刺激逐渐降低,兴趣减弱,无法保证所有的孩子都专注于课堂,“地鼠”型的孩子逐渐又回到冬眠状态,“工蜂”型的孩子变得更忙碌,更出色,我开始思考,这究竟是不是当初我预设的课堂状态和课堂效果?在高考的压力之下是不是又只能再次回到传统模式?这究竟是不是我们教育的目的?我们天天说的以生为本,到底要如何实现?
当我陷入瓶颈之时我有幸聆听了王绪溢博士的《数字时代的教师养成法》。王博士和我们分享了智慧课堂的核心五要素:数据、检测、对话、差异和小组活动,风趣幽默地带领老师们去思考“教学的本质”,又辅以片段教学视频说明如何将一堂以教师为主心的课藉由学生手中的终端(如反馈器、平板)变为以学生思考为中心的课堂。同时教会我们如何正确的运用反馈器得出的数据,使自己的课堂教学不断升级,带给学生独特的学习体验。
接下来的一天, 我们又从金山中学的陈蕾老师那学到了学习数据的应用策略,一个个精心筛选的案例,包括她对同一节课的多次探索的课例,对二次作答的不同处理,小组协作的组织方式都为我们精心设计了体验环节,让我们在实际操作中深入思考、讨论、对话,自然而然的开启了深度学习。
最后一天来自台北市立双园国小的林欣玫老师用了大量生动的实例,教会我们如何度读懂数据,用好数据,从数据中读懂学生,当用了反馈器合作学习后,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善用设备让所有的孩子都有了平等机会,让“地鼠”型的孩子不再偷懒,积极思考,让“工蜂”型的孩子以强带弱,合作探究,每个人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的目的。这才是教师真正想要的课堂,这才是教师教学的目的。正如王博士所说“教是为了学”或者说“教是为了不教”。
三天的培训很短,而未来我们要探究的道路还很长。教师不能抱残守缺地死守传统课堂的真谛,而是应该洞察学生必须具备的素养,藉由信息化的教学,逐步练成一位学生心中教学的新时代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