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制胜于放纵”这句话最早还是在《外国小说欣赏》这本高中选修教材里见到的。它说的是小说创作的理论之一,应尽量简约、含蓄、不动声色地叙述或描写,而不是繁复、直白、表现欲十足地叙述或描写。这一理论的代表作是马尔克斯的《礼拜二午睡时刻》。这篇小说是作家余华最喜欢的十篇小说之一,也是作者马尔克斯本人自认为写得最好的小说。
老实说,第一次读这小说时,真心不觉得它很优秀,因为情节平淡,人物简单,主题也看不出有什么过人之处。它不过是叙述了一个母亲去给一个被当作小偷打死的儿子扫墓的过程。小说从火车写起,落后、贫穷的哥伦比亚小镇的风貌就在车外面绵延而过。这神情严肃的母亲,带着一个十岁的小女孩,车上的母女对话简单,生硬,给人无比的压抑感。到了一个小镇,母女二人来到镇上神父的住所去取墓地的钥匙。整个小镇的人包括神父都在午睡,这一天是礼拜二。神父睡得很沉,叫了两次才醒来。午睡被搅扰,似乎有点不耐烦。后来得知来的人是“小偷”的母亲,他曾经跟母亲说,“您从没想过把他引向正途吗?”母亲说:“他是一个非常好的人。”母亲的镇定、坦然,让神父意外,神父不觉微微脸红了。母亲拿到了墓地的钥匙,在小镇人的围观下,和女儿一起坦然地离开了。
但是经典有别于一般作品的最大特质就是它是耐人寻味、常读常新的。两次执教这一课,每次都有新的理解。直到今天再读,仍有许多新感受。原来小说的每一句话背后都有着十足的张力,有无尽的想象空间。母亲的形象实则有着象征,一个弱小者异乎寻常的自尊和坚忍。这大概就是海明威所说的冰山理论吧。这样的作品显然比直白到底、一览无遗的作品更有魅力。让人想到《红楼梦》这部巨著,三百多年间一版再版仍畅销不衰。都可见"节制胜于放纵"这理论的过人之处。
不止小说,我们的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放纵的效果往往不及节制。年轻时我们带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热情,一心驰骋梦想,期待着改天换地,征服世界。但慢慢地发现自己会不断碰壁,更会发现,个体生命在整个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是极其渺小的,作用也是微乎其微的。芸芸众生很难以一己之力改变整个世界。革命家领导了革命,推翻了旧有的政权,但自己掌权后也未必不会重蹈复辙。科学家发明产品,影响了人类的生活,但再好的技术也会被后人刷新。一句话,普通人改变不了世界,就算是英雄,看似能改变世界,这种改变往往也是局部的、暂时的。因此,所有的浪漫主义,终抵不过现实主义。人与其打定改变世界的念头,不如好好改变自己。放纵自己,不如量力而行。或许这也是另一种节制吧。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中庸之道,讲究的是过犹不及。放纵是过,太节制是不及,适度的节制便是中庸。《易经》认为凡事不宜太满,九五为至尊,亢龙则有悔。譬如,生活中品味美食是享受,但美食吃多了则肠胃受累。锻炼是好事,但锻炼过了头对身体也吃不消。凡事适度就好。许多人不懂这个道理,等到懂了时人生已过去了大半。不禁会想,若在年轻时能醒悟多好。
节制胜于放纵。放纵不难,难在节制。但一旦学会了节制,我们的生活就变得行云流水、云淡风轻了。生活的真谛,还是颇值得实践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