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一周去了四个学校,整个过程中发现了有趣的片段:
质疑教材
因为自己编过教材,所以知道教材肯定会存在各种各样不同的问题,从根基上说学生情况是不一样导致不可能适用所有人。所有的文本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来控制从编写到实施的衰减程度,这种衰减必然会因为教育者发生偏差,有的时候会是很大的偏差。再看源头的编写,人在进步,所以落在纸面上的不管是价值观还是价值观传递的载体最多只能代表过去的最高水平。这些其实都是教材这个是很好的质疑对象的原因。可惜,我在走访的过程中,老师们极少去质疑,几乎是连哄带骗让他们意识到编写的这帮人也是人不是神的时候,他们才开始讲自己在教材使用过程中的不顺以及教材可以改进的空间。在这个过程中,还有相当一批老师非常擅长中庸的表达方式,例如教材肯定是适应一部分人,一部分需要去适应教材的。我也第一次感受到,这种无用的废话是怎么充斥在我自己以及其他人的话语中。这个背后还是不敢质疑,或者说不愿意去进一步的改进。
丢脸
在一堂绘本课上,老师邀请孩子表演绘本中的一段。起初孩子们都很喜欢这个课,整体朗读的时候都很起劲。到了表演的时候就有点推托,我有点能理解,可能是害羞。大概是因为有人听课,老师请举手的两个成绩很优秀的女生来表演。两个女孩子声情并貌的读了一遍,加了一些常见的演讲动作,还不失童真。老师们本意想再请两对来表演,开始是有人举手的。然后,老师说了一句,还有其他人可以比他们讲的更好吗?下面立刻鸦雀无声。朗读或者表演本来是个没有正确答案,没有正式评判标准的事情,仅仅是读一读这个故事。但是因为老师的更好,学生已经意识到评判。这个评判一旦下达,本来还很活跃的孩子们就退缩了。从成人那里,我们的孩子都知道什么是丢脸,并且努力的不要丢脸,一种是按照标准去做到更好,另一种是退缩。但是很遗憾,这里的丢脸很多是不必要的,无意义的,甚至是一种伤害。因为害怕丢脸,我们就不表达,因为不表达所以就无法长脸,孩子也就可能走平庸路线。朗读一下怎么就丢脸了呢?我们习惯评判?我们的评判标准有问题?
作茧自缚
正确答案这件事情不仅仅困扰着我们的学生,在每天的日常学习中发生,其实也困扰着成人,包括我们的老师们。教师群体是相对单纯的群体,谈不上很高的社会地位以及相对低的工资,和高强度的工作以及高情感投入是很不成正比的。在这种情况下,支撑老师的大概就是教师的职业理想和相对稳定的工作。当我们可以吐槽和挑选老板的时候,老师们尤其是那些二三四线的老师是缺少合适的吐槽途径和挑选领导的机会的。当他们面对学生时抱有评判甚至是非黑即白的评判时,他们也不由得过这种价值观的生活。他们会从这个角度看自己和领导之间的关系,被认可或者是不被认可,被看见或者不被看见,被理解或者不被理解。正如孩子那样很难学会从同伴处获得支持一样,他们也“为人师表”的从自己本不多的自我中不断的抽取能量来“正确”的回答和做事情。从非黑即白的正确角度来看,解决问题的路径就是有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