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扶桑(4)

一个和尚和一座寺庙

行者无疆tj 文/摄影

图片发自简书App

一个和尚,鉴真;

一个寺庙,唐招提寺,

中日交流史上绕不开的话题。

去日本不去拜谒,

对喜欢文化和历史的国人来说,

不免虚行。

唐招提寺坐落在奈良西京。

坐公交至唐招提寺前下车,

余下的百十米路我决定步行前往,

既可晨风里欣赏田畴错落,

村郭遥望的乡野,

亦可步履中整肃纶巾,

收束心绪,

带着一份崇敬去朝圣。

图片发自简书App

及至寺前,

庙门方起,

荣幸地购得第一张门票,

600日元,

获赠案内(指南)一份,

其设计朴雅,

日文简介,

浏览图和汉字,

内情略知一二。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又加盖图章两枚,

一为仕女形象,

一为小鹿芳姿,

均活波可爱。

门前上方有匾额一块,

方形、木质、本色,

"唐招提寺"四字,

是日本孝谦女皇仿

王羲之、王献之的字体所书,

是我所见最古朴的寺庙匾额。

图片发自简书App

(金堂外景)

进门后依次为:

"金堂"、"讲堂"、

"中兴堂"、"地藏堂"、

"御影堂"、"开山堂"、

"鉴真和尚御庙"等景观。

一派的唐风唐制,

一尊尊华夏菩萨,

仿佛置身长安,

流连东土,

依次看去,

文化的自信油然而生,

真有些不愿回眸现下。

图片发自简书App

(唐代的佛像)

建筑大师梁思成,

对唐招提寺

唐式木构建筑格局推崇备至!

他曾特地撰文介绍道:

" 对于中国唐代建筑的研究来说,

没有比唐招提寺金堂更好的借鉴了。"

国内现存唐代佛殿

仅山西五台山南禅寺正殿

和佛光寺正殿,

而京都是一整座规模宏大的寺庙。

思之不免唏嘘,

那一场场战争的焚毁,

一次次人为的浩劫,

刻骨铭心,

欲哭无泪,

面对眼前的遗存便肃然起敬。

图片发自简书App

(佛堂外景)

不觉间来到一方院落,

名曰开山堂,

内有鉴真坐像供奉。

虽然安坐高台,

又有玻璃相隔,

但鉴真神态依然可见,

结跏趺坐,

面目安详,

一副菩萨模样。

我始知鉴真,

源于郭沫若的一首诗:

"鉴真盲目航东海,

一片精诚照太清。

舍己为人传道艺,

唐风洋溢奈良城。"

后去扬州旅游,

专访了平山堂,

鉴真东渡日本出发地。

对其传道精神敬佩有加,

梦想亲赴唐招提寺,

一览他的丰功伟业。

图片发自简书App

(鉴真大师坐像)

遥想鉴真自从发愿东渡传戒,

受了五次航海的挫折,

第六次到达日本时,

前后同伴已死去36人,

道俗退心者200余人,

只有他和日本学问僧普照、

天台僧思托始终六渡。

他不顾眼盲年高,

不惧惊涛骇浪,

不受官府羁绊,

不忘传戒发愿,

历经12年终成赴日传戒之目的,

真乃前无古人,

后无来者。

图片发自简书App

(鉴真大师坐像)

当时日本佛教戒律不严,

吃肉娶妻乃为常事,

而鉴真是真正受过"具足戒"

(250条戒律)的僧人,

赴日前已为4万僧侣授戒,

自然成为天皇整饬佛教的佳选,

尊为日本律宗开山始祖。

他建立律宗戒坛,

天皇、皇后、皇太子以下

受戒者430人,

名僧80人弃旧戒从鉴真新戒,

乃日本佛教史上首次正规登坛受戒。

一个和尚拯救了一国的宗教。

再看看鉴真给日本带去了什么:

七尊佛像,

一千余卷佛经,

五名中国和尚、

四名番属和尚、

其中蒙古、西藏、安南、

土耳其各一名。

他还带来一套汉医书籍,

一套王羲之书法真迹

和一大批工匠

(包括画家、雕刻家和建筑家)。

他盖寺庙、

塑菩萨、

传佛经、

授医术,

讲文化,

于日本佛教和中日交流功德无量。

图片发自简书App

(鉴真大师墓)

前行不远即是鉴真墓,

内有一块"赵朴初居士之碑",

是2001年日中韩佛教界,

为纪念赵朴初促进

三国佛教交流与发展的贡献而立。

赵朴初生前对鉴真极为崇敬,

1992年他访日掉牙,

埋在鉴真墓旁,

并作诗云:

"昔年堕一牙,

埋之盲圣墓。"

他病重期间留下遗嘱,

说死后骨灰一分为二,

一份葬在中国,

一份葬在鉴真墓旁,

他要永远和鉴真在一起。

一古一今,

两位中国佛学大家长居日本,

"山川异域,

风月同天。

寄诸佛子,

共结来缘。"

赵朴初妻子陈邦织女士,

在立碑仪式上说:

"今天,他的心愿在唐招提寺

和日本佛教界的精心安排下

终于得以实现,

想必赵朴初也一定会万分喜悦。

今后,他可以随时

向鉴真和尚请益佛法了。"

图片发自简书App

(寺中秋景)

前有先贤,

后有追慕,

于佛教,

于邦交,

是幸事亦是佳话。

鉴真墓旁有两株

来自其故乡扬州的琼花树,

且是由中国赵先故总理手植。

告别唐招提寺时,

我涌起一个念头:

一个中国和尚,

不远万里来到日本,

为了日本的佛教事业

贡献了自己的余生,

这是什么精神?

这是为了理想和事业的

献身精神,

这是为了佛教广泛传播的

普世精神。

他是一个高尚的和尚,

一个纯粹的和尚,

一个有初心的和尚,

一个脱离了狭隘观念的和尚,

一个有益于人类佛教的和尚。

中国和日本有良心的人,

都应该纪念他。


图片发自简书App

(寺中瓦当)


图片发自简书App

(世上遗存不多的唐代木建筑)


图片发自简书App

(来者怀着崇敬之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