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不行的两种维度

最近悟出人之所以“行不行”有两个不同的维度:

一是努力。这个绝大多数人懂得的。这些努力包括,减肥,各种考试,多做一小时活多赚一小时钱,996,练习乐器和体育。来源于:1.线性付出与回报。2.复利回报。3.练习和精进(一万小时定律,肌肉记忆)。

实现办法:长远思维找到意义+和潜意识和平共处而不是完全通过对抗潜意识强迫(比如不要有吃苦是成功的必须,否则实现过程中任何行动都会是苦涩的颜色)。

二是找到合适的道路和行事方法。

绝大多数人可能都没有认真想过是不是还有更适自己的环境(行业,圈子)和更有效益的事情和更好的实现途径。我们或多或少都有下面这些感叹:原来生活还可以这样,原来还有这种职业,原来事情还可以这么解决,原来还有这样的渠道,原来还有这么牛的人。

这让我想起5月22日昆明富民一女子驾车坠河溺亡的新闻。视频看那个女的坐在天窗,不哭不闹没行动,一直等到车沉没的时候,她也跟着淹死。大多数人在紧急关头还会应激反应,而天天生活中就会选择温水煮蛙。她则在明显可见的生死关头还选择不作为。

中国大陆的人,因为体制(包括教育和宣传),因为更大的社会群体压力(熟人社会,面子)和社会与原生家庭的恶性循环,对自尊的打压都导致更墨守成规,不敢不想也不会跳出僵化思维,各种传统和恶习。另外,低保障感,也让人不愿意宁可死在原地,也不愿意冒风险换地方。第三,陌生人的不信任感。举个例子,家里人,熟人无论好坏,都舍不得离开,而对于陌生人则是永远不会敞开心扉和产生交流沟通的。你永远不知道因为你拒人于千里之外而擦肩而过的陌生人有什么特长和信息,他本可以告诉你什么信息和怎么行动和思考,即使是只言片语,有可能改变一生。反而是你家人同事和其他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人,信息、能力和思维都与你类似,即使开始不一样的部分早也互相传染,勾兑过了。

实现办法:

1. 成长性思维。一切以自己提高为目的,而不是怕丢面子。听取他人反馈,包括负面甚至恶意的反馈。通过做事和犯错中得到反馈,锻炼能力。

2. 获取信息。从书中,从高人和其他人际关系中,从了解跨界和其他行业中,从做事中获得不同视角,做事方法,知晓更多动向和未知领域。保持好奇心。

3. 上下求索:不断探索和重视通过开阔视野,读书学习前人的经验做事方式和思考方法。凡事多想想多种(至少三个)解决方法和可能的结局,事后想想为什么会变成那样,别人为什么会那样反应。

结语:活在越来越卷的社会,选择一:既然投入也效果不大,干脆躺平。选择二:正因为未来分化的更厉害,甚至生存都会不容易,当下才更应该积极探索,增加自己的选择;磨炼自己,未来困难越来越多的时候可以处变不惊。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