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小学教语文(读书感悟)
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我在小学教语文,就感到亲切中有激励,再看到《我在小学教语文》这本书,因为特别喜欢这本书的书名,所以就想品读它。
语文课堂流出“活水源头”
在序中有这么一段话:教师在使用统编版教材时,应在科学理念的指导下,大胆地创造性使用教材,开发出对学生母语学习有益的教室课程来。统编不是要“统”成一潭死水,而是要发挥教师的创造性价值,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和实际出发,让语文课堂流淌出“活水”“清水”“浩浩荡荡的水”。
怎样让语文课堂流淌出“活水”,我想语文教师得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例如,对于汉字的教学。仅仅让学生认识要求会认识的汉字,学生就无法深层的感受汉字的深厚文化历史。每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画,一首诗,教师如果有汉字学的功底,在识字教学中,溯源,运用字理识字,那么语文课堂的识字教学,是不是就流淌出“活水”来呢?
语文课堂渗透文体意识
书中谈到:事实上,教材中的文本,文质兼美的很多,经典的也不少,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总是学得了无趣味,毫无兴致?根本原因不关乎教师的教学技巧与风格,而关乎教师忽视了文本本身的特性,尤其是忽文本的文体特点,更忽视了不同作家作品的不同风格。
是这样的,在自己平时的教学中,也仅仅是点出课文的体裁。例如,在教学《白鹭》是也只是蜻蜓点水“本篇是一篇散文”而已,对于散文的体裁的特点,在教学中并没有凸显。自己目前的状态是,自己在备课时,关注到了教材的体裁,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并没有有意识地渗透文体意识。今后,努力学习,提高自己文学素养,让学生的阅读旅程在自己的引导下,伴随着对所阅读内容对文体的感知、体认,阅读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语文课堂需要课程开发
在第五辑“母语课程的课堂演绎艺术”中,由林清玄的《百合花开》到苏轼的《赠刘景文》、周敦颐的《爱莲说》、季羡林的《清塘荷韵》、张晓风的《行道树》和雾满拦江的《少年,丑就娶个美女吧》等;由苏叔阳的《理想的风筝》到鲁迅的《风筝》、朱成玉的《风筝的心》和王安忆的《风筝》……
有许多文章,我并没有听过看过,更别说对作者及作品的了解。我想教师要想具有课程开发的能力,前提是一定要有丰厚的文学底蕴,丰厚的文学底蕴从何而来,我想就是教师通过阅读学习,开阔阅读视野,进而在语文教学中实践课程开发,“涵养灵魂有光的学生”。
语文课堂需要学习实践
不断学习,向网络及身边的名师学习,向书籍学习,向身边的人学习,在学习中,将所学用到教学实践中。
努力做到“既着眼于个体幸福的追求,也着眼于社会的发展、民族振兴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