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禹迹,画为九州”-----这句话是现代意义上中国的原始模型发端。我们常用的“神州”一词也是从这里开始演化的。
但是为什么要说“禹迹”呢?以及九州据何而“画”呢?谁来执画呢?这八个字包含了怎样的涵义呢?我也是最近在阅读有关于中国上古时期的历史时才对这八个字重新认识了一些。
“禹迹”产生的年代是中国的上古时期,这里提到的“中国”这个名词是为了方便借用现代的意义。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夏”。“禹迹”一词成形于“夏”。尽管现代考古学中对于“夏”的存在尚无明确的实证,但还是凭借上古神话与传说内容来阐述。“禹迹”的产生来自“大禹治水”这一历史传说。
今年端午节前后雨水好像特别丰茂。较往年多了一些。天要下雨由不得我们定。按照广东收获荔枝的经验来讲,荔枝的收成也与雨水、气温有关,有丰年,也有贫年。看今年的雨水量,以及去年的丰年之说,恐怕今年的荔枝价格会贵。同样,自端午之后,雨水一直未曾停歇,好像夏天倾泻了多年积蓄一样。雨水多,江河就会泛滥。由雨水就想到了“治水”。
但凡在中国提及“治水”,“大禹”一定是一个源头。也正因有了“大禹治水”才有了“夏”这个时代。要不中国的上古时代的历史肯定是另一番模样。“茫茫禹迹”四个字的意思是大禹走了足够长的路线,否则后人不会根据大禹的足迹来划定九州的地理疆域。中国的历史素来与“水”紧密相关,而此处的水不仅仅指“黄河”。华夏的先祖也是一步一步沿着河流水系开疆拓土的。从黄河开始,逐步延伸到长江、淮河、珠江水系。
人的生活离不开水,人在大地上的行迹也紧紧顺着水系流域延伸。按照中国历史的记录,自“夏”以来到近代,长江和黄河和众多河流养育众生不计其数,也同样为祸甚多。在中国的神话与传说中,与水产生联系的内容与记载是相当的丰富。也与民生息息相关。
在我个人生活经历中,对于水和洪水之前是没有概念的。在南方后才领教了水的力量。在个人阅读的经历中,水的历史要比文字记载的历史还要久远。而且水中包含的地理、天象、政治、民生远远超过自己所认识的。在阅读中能把一条水系的来龙去脉搞明白就已经需要经年之功了。何况中国有八大水系。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黄河、淮河、长江和珠江。这四条河流不仅仅是地理位置上的天然界线,也是不同文化的底蕴所在。一方水土一方人,到现在才逐渐明白一些。
“治水”需要连绵不绝之力。在自然面前,人力及人所掌握的力量始终是微不足道。即便现在我们拥有了上可摘星、下可捉鳖的能力与工具,在面对自然伟力时,都会猝不及防。“水”就是其中一项自然伟力。
相比大禹治水之时,我们现在拥有更多的认识和工具。这些有关水的储备丰厚的知识和工具依然不会让我们具备对自然的掌控力。相反,在面对自然时,我们更愿意把一些不好的称之为“灾害”。这让我想起在《星际旅行》这部电影中出现的至少高达1000米的巨浪。而那个巨浪正确的解释是:潮汐。说实话,有些自然景象在我们没有认知之前也是发生着的。我们要么接受这样的自然环境,要么被自然环境改造。
我相信对于中国的历史上,有关”治水"的策略、方法的有关资料用“汗牛充栋”来形容都不到位。因为那将是有着3000年的经验总结和记录。每一个时代的“治水”都会是相当重要的“国策”。到了现代依然是这样,甚至要远远超过我们以往的任何一个时代。“敢叫日月换新天”曾经是我们的雄心壮志,并且我们也的确做了一些“换新天”的工作。
在这里推荐一部寂寂无名的书,与“治水”关系万千重。这本书名为《长河孤旅---黄万里九十年人生沧桑》,作者赵诚先生。黄万里先生是水利学家,他的一生与黄河、长江纠缠在一起。这本书也是黄万里先生的唯一传记。作为一本生平传记作品,显然赵诚先生的功力还略显不足,不过依然还是要为赵诚先生的努力赞许一声。赵诚先生的本意应该是为一些“不同的声音”留下记录与印记,所以在阅读这本书时要参照这个角度的设定。至于黄万里先生,读者自己会在书中找到自己能理解的那部分。对于“治水"这样的专业问题,任何不讲究数据与资料的判断和策略本身就是问题。黄万里先生的治水学识研究不仅体现在严谨上,而且还在于“风骨”二字。这本《长河孤旅》的紧要处也在“风骨”二字。为了这两个字,黄万里平生所遇可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也应和了本书名中的那一个“孤”字。世上没有好走的路,有些路一旦踏上,就要一个人走完,怨不得天,也不怨他人,唯有自己知道。
黄万里先生的父亲是黄炎培先生。有子如此,也足以告慰。正如我看到一幅对联中有写到:南阳世泽 东汉家声。“世泽”对“家声”,也可见后辈子孙的敬畏。
谈及黄万里先生的“治水”学识。赵城先生尽可能实录,这样做也是为了有待后辈小子评述。我辈不才,只能看不能说,也轮不到我辈妄议前辈。不过针对“治水”还有一本书可以看。不过这本书讲述的是他人的经验-----《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实录》。这本书同样与“治水”这个议题紧密相关。但是采用的视角与方法完全不同。而且这本书讲述的有关美国俄亥俄州田纳西河的治理是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完成,时至今日,这条全长为1043公里的田纳西河依然处在河流管理局的掌握之中。
将黄万里先生的生平传记与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的内容放在一起阅读,我相信很多人会看到其中的部分相同的理念和看法。对于“治水”而言,对于“水”与“人”的关系是首当其冲的关键点。对于自然伟力的敬畏是次要理解的。即便是面对一条我们再也熟悉不过的河流,我们每一代人都需要敬畏它。河流知道的,我们未必知道。在河流面前,在高山面前,在气候面前,人与蝼蚁根本没有什么区别。别看我们活在二十一世纪。
河流的命运在于奔流,所有的水都会汇集到海洋。我只是希望这样基本的常识能随时被我们铭记。就像我们牢记“大禹治水”的诀窍在于“疏导”而不是“围堵”。毕竟人类不是两栖类。水会馈赠给我们想要的,但是水也会夺走我们多拿的部分。对于自然法则,我们依然是认知不足。就像我们对于变换莫测的天气只能预报一样。
“茫茫禹迹”是站在上古时代,对于远行的大禹背影所做的一个全力理解的讲述。这个足迹沿着水系、水脉和水流、山川,构建了我们对“水”的认识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