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文嘉
Vol.38
今天是父亲节,我不明白为什么有些人要在朋友圈祝自己父亲节日快乐。是想告诉别人自己很孝顺,还是羞于当面祝福?你知道吗,留言告诉我吧。
孝顺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一种传统美德,在如今有越来越多的子女离开父母工作生活,往往只有等到假期才能与父母团聚。但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一方面子女离开父母久了会格外想念父母,而另一方面,回家久了又会对父母产生厌烦感。
我把这种子女与父母的关系理解为“对抗与和解”。
但有些孩子却等不到和解的那一天。
为何会这样,看了下面的故事,也许你会找到答案。
小斯今年十八岁,前不久刚刚参加完高考。作为学霸的他本应该有个美好前程,但就在高考结束后的第三天,他结束了他年轻的生命。
“死了,我的心自由了!”
小斯的故事还要从他的家庭背景说起。小斯是典型的留守儿童,小时候爷爷奶奶带,家中主要经济来源靠父亲跑长途车来维持。后来小斯来县城里上学,也就与父母一起住。在老家的时候,爷爷奶奶主要通过物质奖励来激励小斯学习(考100分或A+奖励一块钱)。而后来到了县城,父母对小斯的要求很严格,从考试成绩到生活细节,到生活细节,各方面得不到表扬外,一有不合父亲心意的,就有可能得到父亲的一顿打。
“有点什么事情就打,妈的考98分都被骂,吃饭打嗝一耳屎打过来,夹菜姿势不对也一耳屎打过来,自己小时候生活不好非要对我要求严格。当然也可以说是什么对我的爱啊,但抱歉我情商低,感觉不到,虽然我懂这个道理,但从心里非常不认同。”
小斯曾经说自己从未感受过父母的关爱,小时候甚至只是为了一瓶花生牛奶,就招致父亲的大耳刮子。考98分也得不到表扬,全校第五也被父亲吹毛求疵,本想故意考砸得到关心,更是招来了“不想读就别浪费老子的钱”的狠话。
所以,在长期受到暴力或者语言暴力的摧残下,小斯的心理最终崩溃了。他找不到自己存在的意义,感受不到爱更表达不出爱。
“在福州那边,我用电脑玩CF,然后电脑中病毒了,我爸打了我,怪我,再然后,我无意中看见了360浏览器下载任务。我去,妈的快播请你下正版的好不好,不要点那些网站里的下载链接。那种聊天室要么是骗人的,要么是要钱的,不要那么天真好不好。还怪我?我玩个CF招谁惹谁了。中病毒?哪些该下哪些不该下,作为一名老司机会不知道?”
“看见老子QQ在线都要骂我,我不作评价。说好的我得了一等奖学金就给我买电脑,然后?我全校第五,(结果爸爸说)电脑买了影响学习(我一周回去一次),说上网会上瘾什么的。”
如果你觉得这只是一个个别的悲剧的话,来看看网友的评论吧。
“我爸妈和他爸妈一样,也和他一样经历的一模一样的事情,性格也有着同样的缺陷。幸好后来高中三年寄宿和爸妈联系比较少。幸好一路走来有很多朋友关照我对我好。……不然我不知道我的人生会怎样,是否还活着。”
“好佩服他有自杀的勇气,我连自杀的勇气都没有。”
“我从不敢向家里要什么东西,之前好不容易提起勇气向母亲要了个20块的小玩偶睡觉时抱一抱,她当即一脸乌云说你要这个有什么用。”
“我妈不懂什么叫教育,她有时候说的话真的会很伤人自尊。”
“我也是一个内向的孩子,一年在家待的时间合起来都不到24小时,说话也是不超过三句。但是我还活着。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支撑我到现在,或者说,我不敢死吧。”
“很多大人就会玩这一套,不敢直接得罪外人,就会欺负自己孩子。”
……
“父母皆祸害”,出自英国作家尼克·霍恩比的小说《自杀俱乐部》,但现在这是豆瓣上一个拥有近9万多成员的网络讨论小组的名字。而关于家庭关系的咨询也总是心理咨询里最热门的。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这之后出生的人基本都不用为了吃饭发愁,更多的人得到了良好的教育,比上一代人更早的开始了对人生的思考。从小斯的文字里,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很拎得清的人。显然他在某些领域的认识已经超过了他的父亲,但小斯依旧无法反抗父亲的权威。小斯的遭遇绝不是个例,展现出了一个时代的痛,一个一代人不知如何为人父母的痛。
那一代的父母有个特点,他们把孩子当成了自己的附属物。供你吃供你穿便是对你好,孩子的好坏等于成绩的好坏,打骂、嘲讽、苛责也是关心的表现,美其名曰这是关心你,不让你骄傲。
这是不对的。
我在之前的文章里说过,这其实是一种挫折转移模型(想了解具体解释请移步:Vol.20 | 为何我们更易对亲近的人发脾气)。而作为弱者的孩子,没了可以发泄的下家,便把这种攻击需求指向了自己,导致自杀或自残行为。而处在青春期的高中生,恰好正处在第二次生长高峰,心理快速成长的同时也变得更不稳定。所以更容易产生轻生、自残、离家出走等一些极端行为。
我不认为孩子不能惩罚,相反我认为惩罚对于纠正孩子的错误表现是很有必要的。但是惩罚是用来改正错误的,不是当成你严格的借口的。当惩罚机制混乱后,做得好惩罚,做的不好也惩罚,久而久之,孩子对自我的价值也就混乱了。
我认为亲情的暴戾源于父母的掌控欲,尤其是随着孩子的成长,父母的管教受到挑战之后。面对孩子新的想法、知识、行为,父母总会有一种孩子正在脱离控制的丧失感。越丧失越控制,越控制也越丧失。
如果把父母当成一种职业,那么显然也应该服从金字塔排列,也就是说,越是好的父母越少,更多的父母可能只是属于金字塔的底层。然而可怕的是,这个职业没有入职门槛,更没有培训。
枕·心
一直很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