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心理学两年多,基本解决了自己生活中95%的困扰。还有5%,目前还没遇到,等未来发掘。
在这期间,陆陆续续收到的朋友求助,没有一千,也有八百。原因各不相同,却也基本上可以归为几类:
1.亲子关系的冲突
2.情绪难以自控
3.工作压力大,无法应用自如
4.婚姻关系中的互相伤害
5.和父母相爱相杀
6.财富看似近在眼前,实则远在天边
7.无法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社交恐惧症
8.做什么事情都没有动力。常常有深深的无力感
9.不明原因的身体不适。头疼,背疼,腰疼,肩膀疼等等。
10.对未来的茫然及空虚感
11.面临抉择的困难
12.精力严重不足
在以上困惑的基础上,我和朋友进行了相关的探查。这个时候人偶是一个比较好的工具,通过人偶的呈现,我们能很清晰地看到问题之所在。
比如这个朋友,她当时和丈夫有非常剧烈的冲突,以至于她只要一看到对方,就会火冒三丈,根本无法静下来沟通。
她来找我的时候,其实两个人已经签了离婚协议书,丈夫已经搬出去了。但是她隐隐约约觉得哪里不对,所以她来找我。
当她拿出代表自己和丈夫的人偶的时候,她迟疑了一句:“怎么这么像我爸爸啊!”情绪就此决堤。
在她小学的时候,因为父亲一次酒后失控,对母亲动了手。母亲想不通,自尽身亡。
当我对她说,你可以随意调动人偶的姿势和动作,你希望怎么做?她摆出了这样的样子。
那一天,她声嘶力竭地哭喊,发脾气,把代表父亲的人偶踩在脚下。拼命哭喊,发泄。整整持续了2个小时。她离开我的办公室的时候,是蹦蹦跳跳回去的,她说,她这30年来从来没有这么轻松过。
后来她持续在找我做咨询,慢慢地梳理她和父亲的关系,看到父亲在母亲离开后的自我惩罚,对她的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她的拒绝与惩罚。再后来又慢慢地找回童年对母亲的记忆,母亲对她的爱。无论是她的婚姻,亲子关系,事业,都进入一个新的高度。
这是另一个朋友,她当时的困扰是,儿子从15岁开始辍学,一直到18岁了,待在家里不出门,怎么骂都没用。一骂孩子,孩子就用头撞墙。
她做了一个人偶的呈现是这样的:
原来,3年前她的父亲因为癌症离世,她的天就塌了。在过去的40多年里,父亲把她宠成一个小公主。等到父亲去世,她每天以泪洗面,无法面对生活。
回想起来,也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儿子开始越来越沉默寡言,到后来不愿意去上学。原来儿子在用守着妈妈的方式,来代替自己的姥爷照顾妈妈。但是他自己也一样没办法看清自己,无法表达。
当她最终看清楚这一切,她开始积极关注自己的成长。她知道,只有自己的内在真正长大了,能照顾自己了,孩子才能真正放心地走出家门。
通过人偶的呈现,我们看见过父母眼里“学习障碍”的孩子在调整之后的样子:
看见过冷战一年的夫妻如何看到自己的内心:
看到过团队管理者如何调整自己的状态:
最终,我发现,几乎所有的困扰,都来自于:对自己的认知。
故事一,对自己在婚姻中角色的认知。自己没有在妻子的位置上,而是在女儿的位置,而且是一个受伤的女儿的位置上。
故事二,对自己在亲子角色里的认知。自己沉浸在悲伤里,成为一个无力的小女孩。使得儿子在心理上默默地补位成为妈妈的父亲,要在家里守着妈妈,以防妈妈发生什么意外。
故事三,对自己内心渴望的认知。不是无法面对学习,而是眼中只有父母和睦幸福,顾不上学习。
故事四,对自己情感期待的认知,不是想要离开他,而是渴望他的关心和呵护。
故事五,对自己状态的认知,过于突出自己的力量,而忽略了集体的动力。
是啊,正确地认识自己,真的太重要了!甚至可以说,正确地认识自己,是我们做任何事情最底层的动力所在。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挡。我真正不想做的事,没有什么力量可以压迫我去做。尤其是今天,精神自由状态下的我们!
千金难买:心甘情愿!
当我们非常清晰自己想要做的一切,是契合我们的内心,这就是知行合一,就是身心合一。这种力量,就是悬崖上的石头缝里,也会长出松树的力量。
当我们认清了自己的内心,我们几乎勇者无敌,一路向前,所向披靡。
这,才是每个人与生俱来应有的力量呀!
从今天起,我计划,经常和大家讲一讲,我所遇到的朋友们的困扰,以及这种困扰的背后,是什么样的内在力量在主导一切的发生。看别人的故事,疗愈自己的人生。最终,我们找回自己内在的力量,从而真正忠于自己的内心。事前不纠结,事后不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