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了《山居性纪》里的一部分,是吴光磊写的。其中打动我的有几处。
一,一个看门人与一个修道者的对话。
他们都在看,只是看的方向不同。看门人在看着外界的一切事物,而修道者是在内向看,看着自己的内心。
二,提到一个词汇——“自然的性”,
用作者的话来解释这个词,就是随时随地,整个眼耳鼻舌身意所能感受的一切,都是一场伟大的流动,也就在成就着一场最轰轰烈烈的爱情——你与正在发生的一切,与这所有“被感受”间的互动、交流。它是你与存在的结合。
这让我想起“活在当下”、“正念的奇迹”,与当下的每一刻建立链接、充分融合。
这里将爱的概念扩大却十分震动人心。我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场融合,将我们自己与外在世界的融合。
三,知识的定义。
知识这两个字我们说得太多了,“知”在这里是觉知的意思,“识”就是认识你自己。
三千年前一个伟人说出了那句话,认识你自己,这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
觉知很重要,将我们的觉知带到生活的任何一个角落,不管是在静思时还是在行动时,吃饭睡觉走路时都可以试着把觉知带入。我们内在就会越来越觉醒。
知识就是将觉知带入生活,充分地认识了解我们自己,这是非常难的。
这里想起来一本书——《清醒的活》,里面提到了什么是真正的自我,它可能甚至都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可以从任何角度去观看的一个事物。
四,关于内心。
这里还有一段是从没想到他会是源泉,会是一个发光体,可以将生命照亮,从没想到痛苦会是促成我们结合的红娘。嗯,这里又让我想起了秘密这本书。秘密这里就说到了我们的太阳神经丛,实际上是我们力量的源泉。那么在这里他就提到了我们的内心
每次当我潜入明镜的心底,探寻我人生的脉络,细究感觉那幽冥的属地,我总能触碰到这一点点对世事薄如轻纱的淡薄感。它恬淡而不羁于旅,它悠然而耐人寻味,不是冷冽,不是淡漠,只如泉水一样甘淡透明,只如新找到停泊的港湾,只如晨风中一首孑然静婉的牧歌,世外桃源般安顿了所有的漂泊。
现在我就想要告诉你,这样一个世外桃源,这样一片纯净的天空,在我们心中,任称讥毁誉人情冷暖,任鬼魅魍魉演绎光怪陆离的畸变。他只是觉知着,觉知者不为所动,悲悯而从容。
记得三毛说过一句话,可怕的不是我们的身体在漂泊,而是心在漂泊,心无居所。
上面这段话让我知道了当真正潜入自己的内心,会发现内心是清明见底的,它会让我们从容安定,所有身体的漂泊都不会扰乱内心的平静。
是的,也可以说有一个神圣而伟大的孤独在你里面。当你发现它的时候,才会知道你的灵魂不同于浑浑噩噩的行尸走肉。他不是孤单,不是孤寂,不是那些都是加了自我小气的感情色彩,这不是他的本真原初之态,那是一种单独,是一种当下的确知,是一种你的心始终亲临现场的在场感,那意味着你真正的在场。否则也只能说是逆于念头的浮流,神不守舍,心不在焉。
在我经过漫长的修行之后,第一次光亮照进心里的时候,就是发现了他,这个明明如许头脑清灵的空域,我真正的内在的老师。从此我才知道我该如何做了,如何抽离于世界缺憾的表象,如何顺着一条他指引的路励励前行。
这一段话也非常的打动我,真正找到自己内心,真正觉知自己内心,有很清醒的认知,不被所有念头去裹挟的一个清醒的状态。这时恰恰能被我们内心的力量所激发,找到内心最终的源泉,与我们的灵魂相合一。
我认为它与冥想异曲同工。冥想实际上就是在做内在的观想者,在一天一天的观想中,去更加敏锐地觉知,与内心建立链接。而当一个人能和自己的内心建立链接的时候,就会游离于各种念头之外,内核稳定,内心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