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也就是前两天,安徽合肥一家饭店出现了这样一幕:
一位60岁的老人进入饭店,向店内顾客掏出微信付款码,并向顾客乞讨5元,之后,还要求查看转账记录。
这在我们看来是一件很平常的事,甚至于我们对这种事已经司空见惯。
但是今天,我还是想要和大家一起谈谈我个人对于这件事看法。并以此为引,来谈一谈“职业乞讨和职业碰瓷”。
60岁的老人...好像不能过多苛责,毕竟,他好像已经丧失了劳动能力。但这,好像也并不能成为“职业乞讨者”态度强横、理所应当的理由。
为什么会出现“职业乞丐”?
答案好像呼之欲出,就像是我问你:“为什么前几年大街上有这样多身体残缺的孩子在乞讨?”一样。
“职业乞丐”出现的原因无非就那么几个:
1.好吃懒做,不想工作;
2.靠耍耍嘴皮子卖惨就能得到的不少的钱,比别人辛苦一个月的工资还高;
3.自认为是商机,反正脸皮也没啥用,赖人家人家还能不给?
而那些大街上身体残缺乞讨的孩子,就极大可能是被更加恶毒的这种人拐来的、抢来的......这里我就不多说了。
那在我看来,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更需要做的,是漠视!当然,可能这样说很多人会觉得我很没有社会责任、我没有同情心、没有爱心。
但我想说的是:可能在你眼中的“日行一善”,是他人眼中的“又碰到个傻子,真幸运啊”。
他们为什么长期存在?因为有利可得!
我还记得之前有过这样一个热搜——城管跟在职业乞丐身边,放着“我有几套房子,我比你有钱”的音频(好像是在重庆)。
他们并不是缺钱,他们是以此为职业来赚钱。甚至,他们可能比工作了几年的你更有钱。
他们只是想要利用他人的善心不劳而获,积少成多。
职业碰瓷也是这样,只不过,相比于职业乞讨,他们更“危险”。
可能技术失控,变成真伤;也可能被识破,敲诈欺骗。
当然,他们的效率也更高。成功一单,可能是职业乞讨十几天的“工资”。
他们利用人们的不想惹麻烦、不想闹大、出事的惶恐等等情绪心理,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不劳而获。
而这,也就是前几年,网络上出现过“扶不扶”的话题大讨论的原因之一。
扶?安心、但怕被人讹上;不扶?自己良心过不去、万一真出事呢?
职业乞讨和职业碰瓷就这样成为了讨人嫌的两种“职业”。人们都避之不及,希望自己别碰上。
当然,我也真心希望,有困难的人能够被及时扶助。基本保障日益完善的今天,职业乞丐难以获利。希望有一天,我们不会再有“扶不扶”的疑问。
今天就聊到这里,我是芝士片,欢迎您的关注,期待您下次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