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遇到一些表现顽劣的“熊孩子”时,很多人都会下意识念叨一句:“一定是家长溺爱,把孩子宠坏了。”很多家长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也经常会得到旁人“好心”的指点——“不要溺爱孩子,否则你会后悔的。”
那么你有没有想过,到底“溺爱”是什么?“溺爱”是否就像字面意思理解的那样,等于“爱太多”?“不溺爱孩子”是否等于少给孩子一些爱?
今天,来说说这个话题。
溺爱是爱的反义词
很多人对溺爱的误解,其实来自字面意思。
从字面意思上来看,“溺”,意为过分、无节制。那么很多人就把溺爱想当然地理解成,过分而又无节制的爱,也就是“爱太多”。
所以,不溺爱孩子,就似乎等同于要收回对孩子的爱。
其实,这都是一些错误的观念。
溺爱,实质上和爱是完全相反的两个概念。爱的背后,一定伴随着无条件的接纳、尊重和自由。而溺爱的本质,则是一种控制。
这样说起来非常抽象,也很难理解。我用一个例子来说明吧。
比如,你给孩子准备一顿他爱吃的饭菜,你爱意满满地在厨房忙活了一个小时,把饭菜端上桌子之后,全由孩子自己来决定到底吃什么、吃多少、怎么吃,这就是爱。
可以看到爱的背后,其实就是接纳、尊重和自由。你尊重孩子自己吃饭吃菜的权利,所以你给了孩子选择和尝试的自由,比如吃什么和吃多少的自由。同时,你对他的选择保持接纳,不去试图要求他非要吃某样你觉得营养更好的菜。
但溺爱是怎样一种情况呢?
你为孩子做了一桌他爱吃的菜。你帮他剥好了虾,你对他说:“妈妈刚才帮你把大虾都处理干净了,我花了很多时间挑去背上那根筋,所以这些虾你必须吃掉。”
或者,你对他说:“这条鱼你一定要吃掉,营养特别好。蔬菜也别忘了吃,因为只有荤素搭配营养才均衡。”
又或者,你的言语里没有直接表露这种“你一定要吃掉的意思”,但当孩子没有按照你的意思吃东西时,你会表达一种不满,比如“妈妈这么辛苦做的饭菜,你怎么只吃了这么点?”这些话让孩子感到愧疚,因为他似乎是辜负了你的一番好意。
这就是溺爱。溺爱总与控制、害怕、不信任伴随。这个例子里,你在控制孩子吃什么、吃多少,你在害怕孩子不能摄取充足的营养,你不信任孩子有自己把饭吃好的能力。
其实,溺爱本质上是“反爱”的,是“打着爱的旗号控制和包办”。
“爱与自由”的本质是相信“人性本善”
区分了溺爱和爱的本质差异,问题其实就回到了,什么是爱?
这真是一个让人难以回答的问题。
其实,扪心自问,我们每个人可能都未必真正懂得吧。否则,为何成年人会在亲密关系里,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而社会新闻里,又为什么总是有一些让人匪夷所思的情感纠葛?
在我的理解里,就像上文提到的那个例子一样,爱永远包含着接纳、尊重、理解与自由。爱与自由总是相伴发生。
给孩子“爱与自由”的本质,其实是相信“人性本善”。那些经常保持着害怕、控制、不信任感的家长,归根结底,就是不相信“人性本善”,他们认为,孩子一旦脱离了家长的管教,就会走“歪路”。孩子的“好”,是家长“管教”出来的,一旦撤离了家长的“管教”,给孩子“自由”,孩子就必定会偏离轨道,变坏。
其实,这样想的家长并不在少数,包括我最初,也是这种想法。但当我回忆我小时候的一些情景,这样的想法就不攻自破了。
我小时候,从没有无端端想去干坏事,想去闯祸,总是希望能够把事情做好,让父母开心,即便是无意中闯了一些祸,也是因为当时的分析能力并不能让我对事情的发展做出正确判断。
这并不是说我从小乖巧,实际上任何一个孩子,从出生起,天性都是向上向善向美的,所谓人性本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你觉得怀疑,那么,试着回想一下自己小时候。
至于为何有些孩子已经表现出一些反社会行为,去分析他所处的环境,大多能看到家长对他们的一些坏影响。
所以,总结起来就是,如果不施加坏影响,给他爱与自由的浇灌,孩子这颗自带生命密码的种子总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