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PM记系列是为了对自己做过的任务做个记录和总结,但是很多时候扯淡的想法是零碎的,有必要新开1个专门扯淡的产品遐想吹X系列,整理比较扯淡的想法。
大家都喜欢问,什么是好产品?
什么是好产品,好产品的定义是什么,如何评判是好产品?这个问题太难了吧,每个人每种场景要的答案都不一样,反之没有对错,那就根据自己做了一些小工具的产品思路来总结什么是一款好产品吧。
自己画的结构图
那么,年初大四和同学3人一星期开发的小儿科校园助手小APP来套上去看看什么情况。
核心;问题在哪里?频率?规模?
原来和同学做校园助手app时候,一个只有三个功能(用学号密码查成绩、算绩点、查46成绩)的App,上线一个星期就破了2000用户,终极原因是解决了同学们一个头痛的问题,算绩点太恶心,但是又不能不算,教务系统只给出了同学们各科成绩,不给绩点,但毕业要看绩点、评优评先要看绩点、申请奖学金也要看绩点、但是算绩点的算法没几个人能记得住,复杂麻烦,一个玩同学就要自己算一万次……所以大部分用校园助手app的同学,都是看在登录学号密码后,直接返回给你绩点这个东西,好了这样看起来是不是校园助手App算个好产品呢?但是从频率上考虑,算绩点用几次,快的话一年一算,就是一次,慢的话就一次,基本就是一次性筷子,规模呢?这个算绩点的工具在校内试用,但是放在其他学校,他们自带的教务系统都有了绩点的计算功能,所有这个问题规模基本局限在校内?所以说它是个不好的产品也是可以。
用这个模式考虑在工具型App看起来没问题,那么放在社交App?貌似不行?社交App解决了什么问题?貌似都是心理和精神相关的问题,工具有点刺中痛点、社交有点抚摸爽点。等摸够更多社交App在总结看看吧。
解决方案?优势?壁垒在哪里?
同样是校园助手App,这样一个小工具,在解决方案上,如果重新做我可能不会用本地App的形式,而是采用公众号的形式,应为更轻,开发速度上更快,我们一个星期每天睡5小时开发出来的App,换用公众号的形式,我们依然可以解决绩点计算的问题,而且可以附带其他优势,收纳关注用户……那么这个App的优势在哪里?在于使用体验?UI还过得去?交互还行?。壁垒呢?能有什么壁垒,基本没有太多壁垒,唯一的壁垒就是我们执行力Ok,100个人会想,10会做,5个人会坚持,1个人会成功,我们是坚持做这个看起来兴趣情怀大于前景的App。
商业模式?
如果是为了情怀,那么可以忽略这点,应为不算商业化产品。大部分的商业模式都有流量后,要不直接想办法对用户收费,电商,会员等等增值业务,或者广告形式,羊毛出在猪神上,或者游戏..,可能还有其他吧,反之现在大家思路都是先攒够人头凑够了流程在慢慢探索模式……
总结
以现阶段的工具性思维来看,我认为好产品离不开问题、解决方案和商业模式这几个点,个人扯淡观点,经验不足和思路什么必定有局限性,期待指正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