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跟孩子相处的时候,爱与全然的接受是第一步,但这是反人性的。为什么说是反人性的呢?你能接受自己的孩子外表或是生理年龄是十岁,但心理年龄只有三岁吗?
第二,关心孩子的基础能力非常重要。这个基础的能力包含对事物的喜爱,对人的兴趣。我最近看了一本新书里面谈到的观点颠覆了过去所有对于所谓天赋描述的观点,重点就是当今天我们对一件事物喜爱,我们有热诚,我们都有机会跟能力透过正向的引导跟训练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
第三,内在的东西比外在的来得更重要,内在的动机比外在的动机、外在的强化物来得更重要。
第四,尊重与对等让我们开启了跟孩子真实的连接。有机会重新让我们审视与孩子互动的关系,有过去看过我的文章或是我的公众号或者微信朋友圈的朋友,就会知道我经常把我跟孩子的对话写下来。我希望传递的是我们怎么样能够真正平等的跟我们孩子说话,我们跟孩子的关系是对等的。
第五,孩子不是我们的附属品,我们要在教养跟成长的过程当中,让孩子能够选择。我们要让孩子成为独立自主的个体。这点我有很深的体会,我一直在提醒很多小龄的家长。请不要忘记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当中有所谓自我决定的机会。因为我看过太多太多的大孩子。当他已经成年之后,他连自己的人生,自己生活当中的很多事情都没有决定的能力。
第六,特殊教育中含的早期疗育对我们来说是一个相对的值不是绝对的值,不是孩子超过六岁就没救了。我看到很多家长在陪伴孩子成长过程中心态上的一个误区,在孩子六岁前拼命做这个那个,上了各式各样大大小小干预的课程。每天就在倒数孩子到底还剩几天几年就到六岁。到六岁时候仿佛就是世界末日,好像孩子就没救了,那我觉得这会让自己跟孩子随时处于一个高压的状态,这并不是一个健康的心态。
第七,年纪大的孩子、成年孩子、大龄的孩子,只要我们用对方法,他仍然可以改变。这是这个爸爸给我的高度的反馈,过去他曾经看过我带着一些大龄的孩子,在前后不到半年的时间,他就发现孩子有非常非常大的变化,这颠覆了他过去的想法。
第八,家庭的氛围和支持会对孩子的教养与发展起关键的变化。但这也是反人性的。因为就举这个爸爸为例来说,他说他知道自己孩子是这样的特质时,刚开始就像是灭顶的感觉,他觉得这让人怎么开心得起来呢?但是如果不是他后来转念,对于孩子的成长跟教养的期待有一个正向的心理预期,我觉得他的孩子不会有今天这么好的发展跟变化。
第九,有具有谱系特质的孩子,其实内在有两个世界,我们一般人只有一个世界,如果想让孩子来到我们的世界,我们就让这个世界变得有趣好玩,这样他才愿意探索尝试跟努力。不然他宁愿回到他自己的那个世界。
第十,功利性与比较心是让家长无法真正认识自己孩子的障碍。追求世俗的成功,很多时候反而是害了自己的孩子。孩子的本质跟天赋,很多时候在我们追求普世成功价值的时候就消失的,但是这也是反人性的。当我们看到很多人在追求,或是传统世俗的观念在影响着我们,孩子到了几岁就应该会干什么,到了什么时间点就应该做什么,这反而成我们在陪伴孩子的一种包袱。
接下来,我想再进一步地谈一谈,所谓自然情境教学跟随机教学在所谓融合教育过程当中的一些理念。
学校只是所有环境当中的其中一种自然环境。我有很多的经验是到校做所谓的观察,甚至给学校还有家长一些观察后的建议跟方法。
实际上在陪伴孩子学校做融会教育的过程当中,其实最重要的就是两个面向。
第一个面向的是我怎么样在学校能够有效地去协助我的孩子能够融合在这样的普通学习的环境。你应该改变孩子的什么状态让他能够在这样的融合教育环境更好地适应,这是我关心的。
另一个,除了我努力去调整孩子的这些状态之外,我也在思考我能如何对这个环境产生实质的影响,让我们的孩子能够在这个过程当中,有更好的机会,有更好的资源,甚至有更多的弹性让他能够适应在这个环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