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山东一则新闻登上热搜,女儿回国后需要隔离,爸爸给女儿发信息让她住朝向公路的房间,女儿不解。
女儿刚收到信息,爸爸的车就出现在酒店的楼下,向女儿挥手说:“看,我在这儿呢!”女儿看了眼睛红红的说:“爸爸挺着他的大肚子来看我了。”
爸爸站在楼下,只为看上女儿一眼,望着楼上隔离中的女儿的画面,感动无数人,让人瞬间破防。

看到这一幕,网友纷纷发表看法:真正爱你的人,有时候就是远远的看你一眼就很满足。
很多时候人无法改变客观现状,但爱可以给予力量,使你不再是孤零零的一个人。即使在隔离中,也有亲人的爱在支持自己,大家共渡难关。父母永远是这个世界上全身心爱你的人。
作家柏杨曾经说过,天伦之爱的特质,为爱而爱,没有条件。
我自己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家中独女,从小深受父母的疼爱和包容。即使我做了错事,也不舍得打骂,连一句重话都不说,而是耐心的给我讲道理,我自信阳光的性格也得益于父母的教育。
我的童年是在70年代东北的一个小镇上度过。我们上学那会教室没有暖气,得学生自己生炉子。
一个大教室在中间的地方,前后有两个炉子。 全班每两个同学一组轮流值日,一个负责自己带劈材,起早生炉子,一个负责白天看炉子。
因为生炉子要早去,得把炉子提前生好,等老师和同学们到了,教室要暖暖的。所以一般人不愿意起早,都愿意看炉子。
别的组的小伙伴都是两个人互换,这次生炉子,下次看炉子。自打组队后,和我一组的小伙伴一直是看炉子,因为轮到我值日,我的任务就被爸爸承包了。
轮到我值日的前一天晚上,爸爸会把劈的细细的两捆木条用绳扎好,和油毡纸,火柴一起放在一个袋子里。
那时东北的冬天早晨零下二、三十度,北风呼啸,伸手不见五指。爸爸早早的起来,去到学校帮我生炉子。生的旺旺的,填好煤,再回来叫我起床,他再吃饭,上班。
现在回想起这些童年的往事,历历在目,心里百感交集。
时光荏苒,转眼爸爸离开我们已经五年了,所幸妈妈还健康。上天还给我报答的机会。
这一生,我们亏欠父母的太多了,父母的世界很小很小,除了我们还是我们。
网上看一段视频,街头随机采访几个父母,问了相同的问题,“如果孩子得了癌症,愿意花多少钱给孩子治病?”回答无一例外,他们愿意用一切去交换。为了孩子,他们不惜牺牲所有。
但是当被问:“如果您自己得了癌症,愿意花多少钱治?”这一次,父母纷纷退却。 “那就放弃”、“那我肯定不治”、“给孩子添麻烦”......
这个世界上,除了父母,没有谁的爱会这般无私无畏。如果非要在自己和孩子之间做选择,他们会毫不犹豫选择孩子。
所以,别再抱怨父母啰嗦,爱管事,因为父母是唯一愿意拿命换你安康的人。
“年少不懂父母恩,懂时已是中年人”,倘若可以,请对父母多些耐心,少些埋怨。 我们总想着来日方长,唯独忘了,我们在奋力奔跑时,父母也在慢慢变老。
父母的离开,也许就是一瞬。不要跑太远,不要走太快,不要后悔“如果当初”。
董卿曾经说过:亲情是一场倒计时的爱,我们能做的,就是珍惜有限的时光,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对父母不留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