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中的读书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加强教师的读书意识,一方面是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
在上大学和读研期间,我有很充分的时间去读书,也看过一些一线老师对读书这一问题的看法,“其实我们也想读书,只是没有时间,心有余而力不足啊。每天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有时还要应付各种检查,学校还会搞一些活动,下班后已经很累了,有的还要照顾家庭,根本没时间和精力读书啊。”与此同时,面对这样的困惑,专家们往往会说,其实读书就像一日三餐,你每天总得吃饭睡觉吧,怎么这些有时间,但是读书就没时间呢?”每每看到这里,我十分赞同"专家”们的话,难道读书的十几分钟就挤不出来么?但当我真正步入工作岗位之后,我也成了上述的老师,心有余而力不足,其实我的时间是足够的,只是当我空闲下来的时候,却总想着休息一会,看看视频、看看文章,读书的时间几乎没有,我想着其实上述那些话都是托词,教师真正不读书的原因,还是不喜欢读书,不喜欢它,又怎么能像一日三餐一样对待它呢?读研期间曾荣登读书排行榜的我自以为爱读书,其实到工作中一验证,我还没有发自内心地喜欢这件事,我只是觉得这是一件很酷地事情,从而满足自己进取的虚荣心而已。
然而,不喜欢也并不能真正阻挡读书的脚步,因为作为教师我们是输出知识的一方,我们常说给学生一碗水,我们必须得有一桶水,但这是很浅薄的说法,因为做到这一点很简单,随便去网上找好课件就好,有一位初入教师行业的亲戚曾说,他用了一晚上把这一学期的课都”备“出来了。正常的应该是给学生一碗水,我们应该有一条活的溪流,让教科书里所教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自己 知识体系中的沧海一粟。我就往往因为知识储备不够,在讲课时往往是想拓宽点内容,但是很多知识都是盲点,不确定,所以自己的课堂往往显得比较死板单调。其实读过的书,只要自己用上一次,就可以记得很清楚了。所以,读书后的应用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在讲解《一只羊其实怎样》时,引用王小波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两个文章互相关照,对于文章主旨的理解都是很有益处的。
接下来这个漫长的假期,正好是自己读书充电的好时机,我一定要把握好,不至于让自己的思想落后。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对小学老师建议道,”小学最应该教会学生的就是读和写,让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能够思考,在思考的时候能够阅读。“阅读能力的高低,能够很直接地影响中高年级地学习。无论对什么学科,都没有死记硬背,就像我地一位学生,他从来并不会死记硬背,不会在早读时出声背诵,他一直都在看书,看地时候一直在思考,这样下来,他能够很轻松地理解答案。这样的学生应该时从小就经受了读书的训练,而且发自内心的喜欢读书。所以,在教育孩子时,从小主要培养他的阅读与思考能力。让他一边听故事,一边思考复述的内容,同时把他打得思想简明扼要地讲出来。这样下来,思考阅读写作应该不成问题,而且对于别的学科的学习也起到了很好地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