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整理自熊猫学院时间管理课程
(内容很多,没有耐心的朋友慎读!)
1
时间管理不等于干掉拖延症。他也不是列个时间表照着做就完事了。
时间管理的本质是什么?
他就是考虑效率和价值两者的均衡,他们相辅相成,共同实现单位时间内的最大化收益。
高效的完成高价值的事。所谓时间管理,正是这样。
要么没效率,要么没价值,这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常常经历的。
人之所以聪慧,在于懂得借助外界的力量,来帮助自己实现目标。时间管理,亦是如此。即在时间管理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时间管理日志系统来做好统筹规划,同时通过记录每天的行动,并且进行总结、复盘,他能让你的每一份坚持,都变成肉眼可见的财富——你会因此产生更强的动力,更深入的思考。
2
随波逐流会让人变得庸碌。
一个非常简单又实用的小工具:时间管理四象限法则。
这是著名的管理学家史蒂芬.科维提出的一个时间管理工具,他用横轴来代表事情的紧急程度,用纵轴代表事情的重要程度。
利用四象限法则,能帮助我们有效地把工作内容划分好,排好优先级,然后制定出决策方案,分配自己的时间与精力。
3
追求效率与价值均衡的漫长旅途,最需要的是行动。这就像爱因斯坦说的:生活就像骑单车,想保持平衡,就必须不断前进。
当我们对时间管理有了正确的理解,下一步就是行动。而说到行动,在时间管理上踩过许多坑的人,一般都会想到阻碍你高效人生的最大劲敌——拖延症。
拖延症的本质其实是缺少行动力。
背后隐藏着一组源自生理的矛盾:自我和感受之间的矛盾。“感受”的小人短视,如果一件事付出的成本很少,而又能马上带来快乐,那么他一定会去做。比如图中的走平路,摘小花。
“自我”的小人深谋远虑,他沉得住气。吃得下硬饭,愿意付出时间和努力,换取更大的成就。比如图中的走上坡路,得果树。
一般而言,“自我”小人是打不过“感受”小人的,这就演变成了拖延症。
怎样让“自我”小人变强壮,拖着“感受”小人往有果树的路上走呢?
一个公式:启动+执行=行动力。
启动,就是在迈出脚的那一瞬,“自我”小人把“感受”小人一把拖上正轨。
执行,就是“来都来了”,“上了贼船你就别下去”,“自我”小人忽悠着“感受”小人沿着这条路一直走下去,不肯轻言放弃。
如此,拖延症便可解决。
4
首先,解决一下启动力的问题。
第一种方式就是,如果你想做一件事却总在拖延,就在心里倒数:3,2,1,发射!
为什么这样一个简单粗暴、看起来毫无技术含量的方法,能够这样有效?
答案很简单,虽然“感受”小人越到后期会越强大,但他也有两个弱点:第一,他的出现在“自我”小人之后。第二,他在初期要比“自我”小人更弱小。
运用321法则,就是在你刚刚产生目标,感受上还来不及反映的时候,心一横,眼一闭,快速地行动起来。
“感受”小人的眼睛仿佛被蒙上了绷带,就好像小花不存在了。
动起来,只要你动起来,阻挠你的感受就会明显变弱。等“感受”小人酝酿到位,不好意思,此刻的你已经迈出了第一步,他不得不先跟着你走。
切记:321法则的发动务必要快,否则等“感受”小人反应过来,那可就晚了。
还有一个重要的技巧:我们可以给自己的大脑提前设定“开关”,如果发生了某件事情,就立马发动“321法则”。
这个法则的精髓就是:忽视感受的诱惑,直面目标与现实。
第二种方式是通过增加错误选择的成本,来获得启动力。
这个方法命名为“荆棘策略”,他通过描述现状,把得不到果树的痛苦,从远处拉近到现在。这就相当于,自我小人指给了感受小人看,在那盛开着小花的平路上,隐匿着许多荆棘。路好走没错,小花很可爱没错,但是你将遍体鳞伤。
你越发明晰的认识到,错误选择背后的代价,从而使自控力得到增强。“自我”小人带着“感受”小人稳步的往前走。
一句话总结这个方法的精髓,就是告诉自己选择的代价:假如未来每天都跟着感觉跑,这样真的可以吗?
第三种方式:用行动走出选择泥潭。
有时候,你会发现存在着另一种拖延:你并非贪图短期的安逸而不肯行动,而是因为想做、要做的事情太多,不知从哪开始下手。
由于我们很难比较判断两个事情的重要性,比如两本书不知看哪一本更好,于是在犹豫中寸步难行,最后走上拖延的道路。
想要改变这样的情况,就要学会做出选择。上面讲到的时间管理四象限法则可以帮助你对事务的优先级进行排序,如果你那样做还是因为有太多事要办而感到茫然的话,那么下面这个方法可以帮到你:用行动走出选择泥潭。
这个原则的意思是说,只要是有价值的事情就直接去做,不要纠结这件事情的价值多少。
如果你发觉自己已经花了相当多的时间,依然理不清事情的优先级。请果断中止这份犹豫,先做下去再说。
哪怕是花一分钟时间背两个单词,也是在积累价值,比犹豫拖延要强得多。
有了这个理念,我们就不会吧时间浪费在低效的选择上。
所以我们可以认为:
明智的选择,帮助行动更加高效。
果断的行动,帮助选择走出泥潭。
他们是相辅相成,相互协作的关系。
简化原则强调:
只要我们去积累价值,无论这件事情的收益多少,我们都终将聚沙成塔。
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这个方法的精髓,那就是:
成功的人生,就是这样无数个或大或小的价值,累积而成的结果。
以上就是让我们产生启动力的三种方式。可以发现,这些方法有一个相同的共性:想方设法,让“感受”走向“自我”的目标。
基于这个模型,我们还可以延伸出许多有用的方法,来帮助我们摆脱拖延症。
尤其是荆棘策略,真是惹人遐想——既然我能用代价抵消收益,让小花不再具有诱惑力。那么我至少还有三个方向可供拓展。
第一,我可以增加错误路线的成本。第二,我可以增大正确路线的收益。第三,我可以减少正确路线的成本。
比如下面这个例子:自我——多看书,感受——多看电视,方法是增加感受到他的目标的困难程度,执行方式具体为把电视摆放在尽量离沙发远的地方,或者让开电视这件事情变得更复杂,比如把遥控器放在比较高的地方,需要站在板凳上才能拿下来,以增加这个行动的阻力。
这些方法是提炼自许多神经科学原理,我们在做这些动作时,在本质上影响到了大脑的前额皮质,即大脑里负责行动和注意力的部分,以促使你做出行动。
除此之外,这些方法还刺激了我们的基底核,也就是位于大脑皮质底下一群运动神经核,从而降低了发起行动所需要的活化能。
5
接下来讲执行的技巧和方法:
只是产生了启动力,如果不能持续执行下去,即便有了启动力,也只不过是昙花一现。也就是说,如果不能维持,就很容易被我们的感受拉回他想要的路线上。
在学习如何持续获得执行力之前,先来看看拖延者是如何持续丧失执行力的。
通常来说,拖延者因为拖延了一个重要的事情,后面时间来不及了,不得不补上,但拆西墙补上了东墙,西墙又得补。
这是因为在补欠下一个事情时,其他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也变得紧迫起来。
补了一圈又一圈,最后让人精疲力尽。这就是拖延的负循环。
本来拖延的过程是为了躲避压力,但拖延的恶果又让人产生一系列负面感受,比如愧疚、懊悔、焦躁。
最后的结果是,我们不但没有因为拖延而缓解了压力,反而积累了更多负面感受,让我们压力更大。
这些感受带来的压力,又更容易让人进入下一轮拖延,最后越来越不自信。
改变拖延怪圈,获得持续执行力的关键,就是从根本上让“自我”和“感受”达成一致。
具体的方法是把大任务拆解成小任务,然后每完成一个小任务,就能从中得到成就感,我们可以在完成每个小任务后,主动给自己一些奖励,比如散步放松、吃点零食等等。
这就仿佛是增添了一个道具“里程碑”:千里之行,一直走下去会充满枯燥和困苦,但如果有“里程碑”的存在,那么你会更有成就感,走的更有动力。
像这样,自我的目标和感受的目标始终都保持在同一条路线上,就会形成正向循环。
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这个方法的精髓,那就是:增大正确路线的收益,让自我和感受欢乐的走在同一条道路。
不过这种获得执行力的方式便于短期,再来看看如何长期获得执行力。
人生像是一场接力赛,每天的自己都要从昨日的自己手中,接过接力棒。因此,“快”和“早”就是你获得长期执行力的利器。
快指的是提高做事的效率,早指的是能提前就提前。
效率和提前是一个整体,效率会带来提前,提前也会带来效率,从而形成正循环。
这个原则虽然听起来老生常谈,但只要具体落实,就能产生显著效果。
在正式工作之前,你就应该先发制人,提前思考,未雨绸缪。例如你可以提前预料障碍和困难,想到相应的对策。
工作中,可以不断改进,提高效率的方向是无限的。
在工作和生活中,虽然很多人认为自己已经把事情做得非常熟练了,但可以继续提高效率的地方,仍然是无穷无尽的。
当你秉持着早和快的原则来推进工作的时候,工作本身就会朝着两个方向自然法则——做事进展会越来越快、做事的成果也会越来越丰富。这是因为,提升了做事效率之后,我们就更容易把握到做事的关键。以工作为例,提高工作效率,就更容易感知到,手上的工作应该把握哪些关键人物、和谁保持沟通、和谁确认需求、遇到问题应该向谁求助、有哪些可以参考的方法等。
另外,快和早还能让我们面对意外的时候也更有抵抗力。因为时间充裕,我们可以没有压力的完成额外的任务,或解决突发事件。
只要坚持下去,这种快+早形成的良性循环,效率就会越来越明显。通过提前的认真思考,我们充分的降低了工作的非关键性阻力。这就像是我们降低了正确路线的坡度,即减少了正确路线的成本。
下图可以清晰的看到高效行动的5个方法:
6
只有效率肯定是不行的,还需要注意所做事情的价值。
接下来分析一下如何通过合理规划,让时间的价值沉淀。
很多人采用的时间表的工具,并不适合作为个人的时间管理工具。
时间表的缺陷有:
一、时间表适用于那些高度流程化和可预计的工作上,一旦有临时的增删改,就很难灵活调整。
二、时间表的本质是规定某段时间做某事,他关注过程但不关注结果。这件事做的怎么样不在考虑范围内,比如计划阅读1小时,结果只是心不在焉看了十来页。
三、如果时间表上某项任务没能如期完成,很容易让后面一系列的任务都崩盘,而且还会带来挫败感的消极情绪。
柳比歇夫的《奇特的一生》里给出的建议是不要再去规划时间,而去规划事项。
背后的逻辑是,价值并非凝结在时间之上,价值凝结在这段时间内你所做的事件上。
他这么做是在量化的记录自己做不同事情时,单位时间内所产生的价值。然后,根据记录的结果不断做优化,提高自己产出单位时间内价值的能力。
柳比歇夫的做法带给我们的启示是,既然我们的目标是在一定时间内去创造更多的价值,那么我们应该规划自己要创造多少价值,而非沿着一份既定的时间表往前走。
当你开始这样想,时间就不再是一种束缚,而是可以帮助你创造价值的一种宝贵资源。
具体做法是可以采用待办事项卡来规划每天要做的事(如下图):
如果按照上面的表格来做安排,时间就会变得很灵活,即便被别的事情打扰,我们也能从容应对。
写预估时间,是为了让我们对自己做事的效率产生精确的感知。比如同一本书上次1小时读了40页,这次1小时读了70页。假设全书难度相当,你就可以推出自己的效率有提高。就这样,在每天睡前都写好第二天的待办事件卡,第二天完成一个便打一个钩。这个方法可以提升个人的成就感,即上文说到的持续形成激励感,让自我和感受走在同一条路上。所以养成这个习惯还是比较容易的。
这个方法比较适合还在校园时代的学生,因为他们所做的事情都是相对可预期的,比如上课、泡图书馆等。
但是在职场,要做的事情在数量、难度、灵活程度上都有不少变化,所以待办事项卡就略显单薄。
接下来再介绍一种方法,那就是番茄工作法。这个方法是一种用于专注工作的时间管理方法,但是要注意两点,一是番茄法仅适用于个人专注时间,不适合娱乐、外出、沟通讨论等场景;二是使用番茄钟之前,请确认自己的时间不会被打断。
具体的步骤如下:
1、设定一个25分钟的闹钟;
2、默念321,开始全身心投入工作;
3、用专注的状态高效工作25分钟,不允许走神;
4、如果做到了步骤3,就完成了1个番茄钟;
5、如果在25分钟内走神或者被打断,则番茄钟失败,回到1重新开始;
6、每完成1个番茄钟就休息5-8分钟,然后用321法则开始下一个番茄钟。
番茄工作法的精髓在于,他能帮我们大脑保持专注,让每一分钟都格外有效率。
按照这个方法行动后,你可能会发现,全神贯注的25分钟完成的事务,平常状态也许要花1个多小时。
另外,之所以设定25分钟的时间段,是因为我们既可以短时间内保持注意力集中,又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目标,得到满足感。
执行番茄钟方法也可以形成一种时间管理的正循环,让自我和感受走在同一条路上。
结合任务分解法,番茄钟将更加强大。(如下图)
可见,番茄钟除了可以帮我们更为细致的分解任务,以持续得到激励,还能让我们扬尘一种预估做事时间的思维。所以,每个工作都可提前写下预估番茄钟个数,在实际完成后写上实际所用番茄钟个数。当下次拿到相似的任务时,你就很清楚大概需要花费多少时间。
长期下来,你甚至能知道自己每天、每周、每月,以及每年能完成多少任务。这种对时间的感知,能帮你追求以及分解更长远的目标。
总结一下,番茄工作法的好处:
1、促使我们大脑专注运转,让每一分钟都格外有效率。
2、帮我们更为细致的分解任务,以持续得到成就感激励。
3、让我们养成一种预估做事时间的思维,有助于追求和分解更长远的目标。
大家在刚开始练习这个方法的时候,建议先定一个小目标:每天完成4个番茄钟。
持之以恒是这世上最难做到的事情之一。所以很多人在坚持了一段时间后,就将这个方法束之高阁。其实没有关系,你只要记得存在这样一种方法,当大量事务堆砌时,他能拯救你于水火。在你被救过几次之后,尝到了甜头,便会对这个方法产生依赖,从而养成习惯。
从待办事项表,迭代到番茄工作法可以说提升了一个档次,但这不是终点。因为时间长了,你终究会发现番茄工作法的局限。
番茄工作法能帮你把当日的时间规划的高效有条理,但岁月如长河,以日为单位的价值积累,不能满足你沉淀自己的需求。他不能做长远的规划,也不能做系统的记录。
你需要一种能以月、年为单位的工具,需要一个终极的系统的解决方案,在更长的时间维度上帮你做统筹,做管理,做价值沉淀的工具。
他就是时间日志系统。
这套系统看上去会稍显复杂,但使用后会发现其实并不难,即使是刚学习时间管理的人,也能有明显的效果。
下图中是需要用到的工具。
他们的功能分别是:小便利贴用来记录待办事项;A4纸张的用处是按照特定的规则,分类粘贴小便利贴(具体规则下文将详细解说);打孔器是用来给A4纸打孔的;A4活页本是把打过孔的A4纸装订成册。
关于A4纸,分为4个模板:
1、收集箱:用来收集待办事项;
2、今日待办:用来收集当日待办事项;
3、今日完成:用来记录当日完成的事项,写每日复盘;
4、本周总结:用于做每周的复盘。
下面具体说说不同类型的A4纸的角色担当。
一、清空大脑,把事项放进收集箱。
在处理每天的大量事务时,总有许多信息堆积在我们的脑海,让我们难以集中足够的精力去优先解决最重要的事。所以第一步就是要清空大脑,将事务付诸笔端,记录进收集箱(即规划)。
这时,我们要根据时间管理四象限法则,对这些事项进行分类。
如果一件事,他紧急而不重要,其特征是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或是授权别人完成,那就马上去做,不要多拖延。
而对于不紧急不重要的事,比如刷朋友圈,这种想法就应该直接丢弃掉。
如果这件事是重要的,那么我们就要把他写在便利贴上,贴到A4纸——收集箱上。
收集箱又分为长期和短期两种,短期的用于存放重要又紧急的事件,如本周内就要完成的事项;长期的用于存放重要不紧急事件,如未来的打算和想法。
这里要注意的是,写的事情应该符合目标管理的SMART原则——S(具体),M(可衡量),A(可实现),R(和整体目标相关),T(有时限)。
二、今日待办和今日完成
每天早上,思考一天要做的事,把一些收集箱中的便利贴转移到A4纸——今日待办。
但有时你会发现一些重要又紧急的事情刚刚放进收集箱,马上就要搬到今日待办中,这时,你可以直接把这个事项贴在今日待办即可;还有一些紧急又不重要的事情,你可以办完后再写便利贴,直接放到今日完成里,当然前提是你觉得这个事情有必要记录在一天的工作中。
在实际操作时,也许还会碰到其他一些特殊情况,这就需要你在实践中慢慢调整,以便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做法。
这里还有一个提醒,那就是不要将太多的事情贴在今日待办,而是先贴少量,等做的差不多了,再补充进去。这样是为了避免看到过多的待办事项造成烦躁等负面情绪,同时还容易造成自我期待过高的被动局面。
图中今日待办分成两栏,左边是不固定时间的区域,右边是有时间轴的。可以把需要固定时间的事项贴在右边时间轴旁边,不固定时间的事项贴在左边一栏。
接下来就开始一天的工作啦。固定时间的事项就按照时间准时完成,针对不固定时间的事项,可以根据以下3个问题来判断当下要做什么。
1、我现在有多少时间?
2、我现在有多少精力?
3、什么事情比较重要?
根据这三个问题,灵活的完成今日待办事项。这里还可以综合应用番茄工作法进行记录,把运用此项工作法的事项标上相应的番茄钟数量。
这样一天下来,就得到了一份当日记录。在晚上睡前对今日情况做一些复盘,为了能在未来做的更好。
三、本周总结
连续完成一周的今日完成后,就可以开始做本周总结了。同时,在周日晚上统计本周的番茄钟数量,兑换上周日和自己约定的奖励。
注:提前和自己约定奖励,可以让“自我”和“感受”更长期的走在同一条路上。习惯用番茄钟数量兑换奖励,也可以设定适合自己的其他奖励方式,比如每天给自己打分,累计分值兑换奖励。
这个系统的好处在于,我们永远在做当下最要紧的事,且不会有疏漏;我们知道自己在每件事情上投入了多少精力,便于做优化;此去经年,这会是记录你人生价值的第一手资料。
结合番茄工作法和今日完成,这套系统还能产生不可思议的作用。每月把这个月的今日完成装订成一本日志,长期下来,每两年的时间日志就能塞满一个文件夹。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每日记录,在你翻看过往的日志时,看到的是一件件微小的事情,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改变,你就能够对时间形成更深刻的意识。
这一生,活得明白。
正如香港作家陶杰所说:当你老了,回顾一生,就会发觉:什么时候出国读书,什么时候决定做第一份职业,何时选定了恋爱,什么时候结婚,其实都是命运的巨变。只是当时站在三岔路口,眼见风云千樯,你做出选择的那一日,在日记上,相当沉闷和平凡,当时还以为是生命中普通的一天。
上面分享的工具模板只是工具,他能让已经擅长时间管理的人过的更轻松,却不能让本身自控力很差的,秒变时间管理达人。
时间日志系统这种纯实践的方法,一定要执行力才能看到效果。虽然目前有很多云笔记软件,但还是建议大家用纸笔做规划,因为在纸上手写操作对大脑的刺激更强,也更灵活。
7
答疑:
一、番茄钟总是被打断
这里主要分成三种情况:
1、时间比较零碎不足以完成一个番茄钟。
答:我们可以和自己约定一些补充规则来解决这样的问题。比如给自己规定,15分钟就算半个番茄钟(前提是专注),25分钟就算1个番茄钟。
2、番茄钟被不重要的事情打断。
答:具体做法见图
3、番茄钟被重要的事情打断。
答:如果番茄钟被要紧的事情打断,的确需要及时处理,那我们可以停止番茄钟(如果满15分钟就算成半个)。
补充一点,各种方法混搭使用,效果更佳。例如番茄钟工作法可以结合高效行动的321法则一起使用,需要注意的是,用321法则时需要让自己进入执行番茄钟的专注状态。
二、临时又多出了新的事项
这种情况,我们还是要用时间日志的流程处理。
当突发事件重要又紧急,那就立即去做,做完以后直接用笔写在今日完成里(无需再写在待办事项的便利贴上);当新出现的事件重要而不紧急,那我们可以写在小便利贴上,如果是今天要做,那就贴在今日待办,如果不是,那就贴在收集箱内。
三、事情太多、太复杂,如何把待办事项安排清晰
比如今日待办只能规划一天的事项,但如果遇到的事情很多,想对规划几天的事项该怎么做?
我们可以多打印几张今日待办,用铅笔标注日期,然后把未来几天的事项规划进去。
或者是另一种办法,那就是在便利贴上把事项的行动日期写上。
像这样,每天制定今日待办的时候,直接找到记录今日事情的行动日期,转移到今日待办即可。这样即使计划行动的日期离得很远,到了那天,我们也不会忘记把他放到今日待办中。
四、A4纸太大不方便携带
解决方案是把A4活页本拆分出一个小本子,小本子用来携带,大本子用来记录。
小本子包含今日待办、收集箱、已完成事项,在白天把完成的事情放到已完成事项中。
A4大本子只包含今日完成,到晚上的时候把小本子中的已完成事项,搬到今日完成事项中。
我们可以在小本子的一页放今日待办、另一页放收集箱,然后用几页放已完成事项。
白天,还是用时间日志,就是多了一个环节,就是把完成的事情放到小本子的已完成事项,等到晚上时,再把已完成事项挪到A4纸的今日完成上,同时做好复盘记录。
要是受到环境限制,即使一个小本子也不便携带怎么办?
答:若实在受限,用app也是可行的。IOS设备的推荐使用Things,安卓设备建议下载奇妙清单。
五、便利贴感觉不方便
答:使用便利贴的原因在于,这样可以使收集箱和今日待办能重复使用,避免了事项要抄来抄去的麻烦。所以,只需写一次便利贴,就解决了反复抄写的困扰。而且看到每天的今日完成上的便利贴,能产生较大的成就感。
另外,你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设置颜色和事项的含义,比如红色便利贴代表重要事项,绿色便利贴代表工作之外自己想做的事情。
固定事项或者临时完成的事项可以不用便利贴,完成后直接写在今日完成上。
如果自己制作模板的话,只需要打印1张今日待办、收集箱(短期)、收集箱(长期),只有今日完成需要打印多张(每日一张),本周总结需要打印多张(每周一张)。
六、低价值事情太多,忙忙碌碌却没什么成果
答:此问题可以从两个角度出发。第一个角度:梳理收集箱。
如图左上角,我们可以贴一张红色的大便利贴,命名为“重要事项”,然后把重要的待办事项(写上截止时间)贴在大便利贴上。
像这样,我们就能记得优先去完成最有价值的事情,而不是去做鸡毛蒜皮的小事。
如图左下角,当我们有一件较大的事情时,也可以贴一张浅色的大便利贴,然后把事件名称写在便利贴上。接下来,我们可以把这个事情分解成更具体的待办事项,写成多个小便利贴,贴在这个大便利贴上。
如图右边,写的是一些普通的待办事项。
梳理收集箱,可以让我们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也可以让我们把比较大型的事项拆分成更具体的事项,便于执行。像这样,我们就更容易做出有价值的事情,避免低价值事情太多,忙忙碌碌却没什么成果。
解决这个问题,还有一个角度:每日复盘
如图,今日完成的右边就是复盘区。我们可以写下对每天所完成事项的想法。
记时间日志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因为每日复盘这件事,越是有积累,复盘的效果则越强。日积月累,你就能根据每日记录,分析很久以前的自己具有怎样的习惯和思维,然后不断的改进成长。不断的记录复盘,你的做事方法就能越来越高效率+高价值。
七、行动力差,计划好的事情很难落实
答:之前讲到的“自我”和“感受”两个小人,为了让这两个小人不产生矛盾,我们采取了各种方法。比如不要往今日待办中放太多事项,可以先放一些,等完成了再继续添加,以获得持续的激励感。又如我们可以先降低“感受”的阻力,先使用一些简单的时间管理方法,比如待办事项、番茄钟等简单的方法,运用熟练后再用时间日志系统。又比如我们可以每周和自己约定,每完成多少个番茄钟,就给予自己一些奖励等等。
其实,在两个小人的行动力模型下,我们可以自己原创各种各样的方法,让他们能走在同一条路上。所以,不必陷入无奈和沮丧的情绪中。请主动开动大脑思考,一定能找到合适你的解决方案。
最后推荐几本与时间管理相关的书籍:
可以说,改变时间的利用方式,就等同于改变人生轨迹!
再次感谢熊猫学院梳理的时间管理方面的知识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