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有多丰富,就看他的书架有多精彩

不知道,你是否有和我一样,无论去到哪里,如果书架堆满图书,总不免驻足在书架前,打量着这一番“书景”。可能这对我来说只是一个职业习惯。别好奇,老李我曾苦苦经营过书店15年,它叫“经典设计书店”。

与“书非借不能读也”相通的是“别人家的书架总是充满魅力”。布满书的书架好似可以满足我窥探他人灵魂的欲望。人的外表可以被行头所掩饰,书架上的书则能反应出主人的真容。

在整理《泼掉舒适圈的鸡汤》一文资料时候,那段采访镜头中隈研吾的身后满满一面墙的书,深深的触动了我。那都是些什么书?他近期都在看些什么书?他又是怎样在看书?

如果有一天我能有幸参观他的办公室,我一定要好好观摩他的书库,最好还能跟他聊聊关于这些书的事儿。

别人家的书架

总是充满魅力

有一整面书墙是什么样的体验?鬼才设计师们设计了无数叹为观止的作品,他们的办公室的书架又会是怎样呢?我们一起来探究一番。

一面又一面到顶的书墙,堆到天花板的文件,看不到桌子的书桌。安藤老师说:“相较于美轮美奂的办公室,这样凌乱的办公室才更有魅力。”

安藤忠雄与他的书墙

走进隈研吾的办公室,是不是觉得太普通,至少看起来,并不像他们的作品一样精彩,但又那么有内涵。

隈研吾与他的书墙

人们评价原研哉的办公室就像一个摆放整齐的博物馆,让人能感受到这里,所有东西背后都有充分的考量。

原研哉与他的书墙

阅读这件事对琚宾来说是自然而然的事,仿佛是基因早已刻进了DNA,他说:“读书与吃喝一样自然正常。”

琚宾与他的书墙

卢志荣老师的读书心得是:读到兴趣盎然之时,可以茶饭不思;读到读不下去的,就放下。他说:“人生一本书,其实涵盖文学、烹饪、美学、经济、艺术、政治、建筑科技,这些不同领域与维度的书籍,综合起来就是一本属于自己的人生之书。”

卢志荣和他的书墙

成都瑞升设计办公室的书墙   

成都中泰设计办公室的书墙 

成都瀚生设计办公室的书墙

成都九月生餐饮品牌管理的图书室一角

一个人有多丰富

就看他的书架有多精彩

读的书,如走的路,会浸透血骨,影响你的微小举动,决定你的人生格局。几乎每个认真做事的人都向往一间书房,那是精神归宿,是灵感源泉。确实,一个人的气质和修养多半来自于书房。

我这辈子遇到的来自各行各业的聪明人,没有一个不每天阅读的。没有,一个也没有。而沃伦读书之多,可能会让你感到吃惊,他是一本长了两条腿的书。

 ——查理·芒格 评价 沃伦·巴菲特

很多时候,我们会以为看过的书,在记忆里不会存在太久,如同过眼云烟,但其实它会潜藏在你的气质里,言谈间,当然也会不经意的显露在你对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

  深圳ACS创意空间一角

买书如山倒

读书如抽丝

疫情期间,几个大型图书网都在转发这么一段话:“不要因为买了很多书没有读而产生的负罪感,正是这些买了没有读的书让很多书店活了下来。买书读了是读书人,买书不读是慈善家,都好。”

有网友留言说:“原来我是慈善家,突然很膨胀”;也有网友哭笑不得“这是夸我呢还是损我呢?”反正我确实是这样“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对买了又没有读的书总有一种负罪感。

无论如何,会买书的人都是有一颗爱书的心的。拖延也好,懒惰也罢,这份爱本身已经很宝贵了。买不买书、决定什么书要买、什么书买了要好好收藏……这一切都反映着一个人对书籍和知识的态度。

图书像个容器

它记载着它能记载的各种轮回

网络从有线到无线,从2G到5G不过短短20年时间;信息检索从国内到国外也变得很容易。大量好的坏的信息再网络上如潮水般扑面而来。

社会发展的迅速,促使我们不断更新知识库。利用所有碎片时间,做碎片式的学习。各类信息平台的兴起,发布的各式各样的信息,都可以用来填补我们快节奏工作学习里零散的时间。

当一本书要通过策划、收集、编辑、出版、发行几道沉长的工序达到书店时,信息已经晚于网络好久好久。电子书的兴起,也让读书变得方便,随时随地,有手机就能看书。图书的时效性成了最大的问题。

 软装案例:咖啡厅文化氛围营造

也正因网络时代对全面到来,阅读电子化和碎片化使实体书店举步维艰,在互联网的浪潮中很多实体书店纷纷落幕。独立书店也日渐稀少,主要靠情怀撑着,而设计类专业书店,更是惨淡。

 软装案例:售楼处文化氛围营造

因为现在获取信息的渠道多了,现在的我们也逐渐变得轻浮;因为看了某些网文,就幻觉自己可能已经懂了;因为看了某些图片,就以为自己可以搞创作了。

在当下,太多的断章取义,太多的避重就轻,让我们更无法理性的去看待事情本质,辨别是非的能力也就此削弱。

人们常说,时尚是个轮回。过往的无论多久的,都有它特殊的价值。在我看来,图书像个容器,它记载着它能记载的各种轮回,有思想类的、文化类的、军事类的、政治类的、情感类的、时尚类的各种智慧。

   软装案例:私宅文化氛围营造

书不是唯一的阅读媒介

但却是一种不可取代的阅读方式

近几年,图书市场逐渐在城市里以另一种方式回暖。也是这些年,让我们更加明白,互联网再发达,能承载再多的交流和表达,也不如图书来得真实。

如今的书店更亲近读者,为我们提供的不仅仅是一个读书空间,更是一个生活美学的空间,并为我们创造各种各样交流的活动,促进我们思考,表达,讨论人们应当如何生活。

   钟书阁成都融创茂店

设计的精髓是精神存在的方式

书就室内文化氛围最好的装饰

如今,室内空间设计不再仅仅只局限于平面布局,软装设计师也不单单只提供视觉审美的选材方案。越来越多的设计师们已经注意到,为私宅或者公共空间注入合适的文化氛围,在今天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也是相当重要的。

书,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读书,是一个见天见地见自己的过程。与书为亲,以书会友,典藏为乐,纵使世间充满物欲,也不会在抉择中迷失自我。

愿我们永远阅读

永远思考,不断成长

撰文 | 老李

校稿 | 牛奶小强

图片 | 深圳ACS创意空间

         成都星图文化

         网络(侵删)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