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我向男朋友推荐一位我偏爱的女作家,她是那种匍匐写作的人,紧贴生活,文字非常实,令人印象深刻。当时我用一种非常熟稔的语气,从她日常起居的细节,谈到她如何对抗命运的波折,以及体会生活的甜蜜。说着说着又觉得挺不好意思,仿佛自己成了他人生活的偷窥狂。于是我停下来,问,“这样描述会不会让你觉得怪怪的?她不认识我,但她又好像是我很亲密的朋友似的”。他却很理解,并且马上找来她的书读。
随着年岁渐长,我逐渐抛弃了年少时关于筛选朋友的一系列标准——性格和志趣都是枝叶,真实才是珍贵的根。我的朋友们,或浮夸或低调,或刚烈或温润,但都不装不作,遵循各自的节奏,经历着顺应本性的成长。跟他们聊天就像观看一部纪录片,人生百态,存在本身就是意义。
要什么志趣相投,要什么价值观一致,我们拿着不同的武器去对抗生活的无情,趴在战壕里相视一笑,便已足够安心。
前段时间马薇薇在微博上手撕姜思达,整个剧情追下来,除了觉得思达赢得漂亮,我也实在为肖骁感到郁闷,以他自己的实力,老僵尸这种所谓的两肋插刀,根本就是添乱嘛。强势干预的友谊,是压力,也是不成熟。
如果朋友确实有事相求,我定会不遗余力的帮忙,但同时也特别害怕那种拍胸脯说“兄弟放心吧”的仗义,因为承诺必然无力,只有把对他人的期望值降到泥土里,才有可能开出惊喜的花。
听上去悲观,但我觉得这是现代文明社会的交友礼仪。
我们其实像一颗颗小星球,偶尔互通讯息,大部分时候,是独自在尘埃中旋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