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诞节将至,约好和同校不同校区的同学一起逛街。因为不同校区,所以我要先坐校车去她的校区集合。
结果,我刚上校车在第一排坐稳,司机问我:
“你是老师么?”
我愣了一下,“不是啊。”
“那你以后往后坐,这是留给老师的。”
“哦。”
我莫名其妙地回头看了一眼,整个校车上只有不到10个人,都是学生,没有老师。除了我,所有的人都坐在中间,我像一个不懂规则的人,孤立地坐在第一排。
本来司机一提醒我,我还有点负罪感,但回头了解完车上的情况后,我觉得,我就应该坐第一排。
一是我每次坐这种大巴车,毫无例外都会晕车,坐在第一排能减轻我晕车的难受和痛苦。二是车上人少,也没有老师,我坐第一排没有妨碍到任何人的利益。三是就算有老师,那也不能差别对待,既然选择了公共交通工具,就要有可能没座或者做后面的勇气。
写到这里,估计有人要说,大学生道德沦丧,一个座位都不愿意给老师;或者还会说,大学生年轻力壮,就应该承担晕车的痛苦。
可我刚才说了,车上没有老师。
这就很奇怪了,那司机为什么还是非要提醒我一下,让我有种自己霸占了第一排,是一种自私而不懂事的行为呢?
说实话,如果有老师上车,我会很愿意很自觉地站起来默默坐到后面去,毕竟我作为一个学生,尊师重道是应该去做的事情。但让我觉得别扭的是,这样的问题,我需要让别人来告知么?司机的出发点是好的,想提醒我去注意,但在一辆没老师的车上提醒,就有一种占据道德优越感的感觉。在他眼里,我就是不懂事的大学生代表,所以有没有老师来坐这个座位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要来教育我。
尊师重道不是挂在嘴边的,而是老师站在你身边,用行动去尊重他。
由此我还想到另一个相关的问题。从小到大,我们好像一直很抗拒“第一排”的座位,不管是大学前老师安排座位还是大学里自主选择座位,不管是去听讲座还是去开会,需要坐下的时候,我们本能想起的都是“枪打出头鸟”,本能的感觉都是往后退、往后坐。高三以前,我像大多数人一样,喜欢后排,因为在后排,上课就可以偶尔玩玩笔、玩玩本子、发个小呆、偷吃个零食。在后排,一种自我的封闭的安全感让我可以去偷偷得观察台上和台前其他人的反映,在后排,我可以拥有更大的自主自由活动的空间去干想干的事情。
后排的生活安逸无比,直到我被强行调到了第一排,我发现,自己的整个精神气都变了。
在第一排的自己,必须要随时随地保持清醒的头脑,必须要跟着老师的节奏走,必须要给老师自己的反馈。一开始,特别不习惯,觉得自由被限制,后来却越来越享受这种不得不积极、不得不上进的状态。我越来越喜欢去和台上的讲话人用眼神沟通,我越来越发现原来后排只是自己的精彩,前排却能看到别人的精彩。
“第一排代表的是一种积极的态度,是一种敢于展现自我的勇气。”这是我的初中老师的忠告。
“坐在第一排,上课不会想玩手机。”这是一个大学学长给我的建议。
第一排,本来就不应该有那么多规矩。
第一排,本来就应该积极地去坐上去。
下次坐校车,我还要“任性”地去坐第一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