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共场所遇到特别大声交谈的邻桌是一件让人心烦意乱的事,特别是在你正专心做某事之时。如果这公共场所是图书馆,你当然可以立刻提醒甚至严正抗议,但如果是在星巴克呢?
我受这类问题困扰历史悠久,病者自医,慢慢总结出一套极简的对抗心法,只有三句话:如果可能,马上换座位;如果满座,换做不太需要动脑子的事,或者干脆听首歌歇一歇,力争熬走他们;如果实在不行,那就换个地方。
看着有点像“你控制不了别人,只能控制你自己”的废话鸡汤?然而这套心法的起源却是一个你常常忽略或有意回避的事实:别人的喧闹已经影响到你。在对抗喧闹邻桌的战役中,总是对方先“出手”,然后你受到情绪内伤。你承不承认都改变不了这一事实。之后你的一切理性应对,原则上都只是止损:已经分心/抱怨/烦躁/愤怒了,也就一定已经影响了你手头的工作的质量。心法就是帮你承认情绪,然后要么把活儿停一停把心情换一换,要么干脆换个环境,重新开始。
知己也得知彼。与心法相悖的两件事你不该做:
1.与情绪硬碰硬。典型的想法是“尽管他们那么吵,但我得专注,不受他们的影响!”,然后不做调整继续埋头苦干。没用的。这想法本身恰恰证明你已经受了不小的影响,它和邻桌的高谈阔论,合二为一为“粉红色的大象”,你越想摆脱,它越是膨胀,直至占满你全部的思考。好比是受伤后,心里假装不在意,身体努力地强撑,除了加重伤势,还能有什么结果?
2.有礼有节,劝邻桌降低分贝。他们可能不会配合,搞不好你们各执一词,争吵起来。果真如此,你赢了也是输。更糟糕的情况是他们真的开始轻声交谈。别以为这样你就迎来了绝对的胜利。他们小声了些之后,我猜你会去猜:“刚刚是不是做得有点过分? 他们究竟在讨论什么?是在讨论我的处理方式吗?——啊,不行,我要专心!——等等,我好像瞥见他们在看我了。该死,太小声了听不清,他们到底在说什么?!……”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如此你就成了自己的心贼。
一个原本微不足道的场景,折射出一种奇怪的心理:普通人总在该对自己高要求时轻易地放弃,又在该对自己包容时妄想闯入圣人才能达到的境界。受环境影响是我们生而为人的基本特征,环境嘈杂,你就会烦。烦就烦了,承认并接受它,是这套心法的关键,也是你走出所有负面情绪的捷径。
下次在星巴克遇到喧闹的邻桌,我猜你会更加淡定地去换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