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在生意上做局,为啥九死一生?【Day 841】2025-01-27

场景,是一个大词。没有场景,期待发生的行为就无法安放。明天除夕,春节就是一个大场景,这里有春运、团聚、走亲串友、年夜饭……假设明天不是除夕,而是六一,上述这些行为一定不会产生,因为没场景。

场景的用处太多了,如果切换到企业视角,市场调研、消费行为分析、趋势走向等等,都离不开场景。

但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是,当我们作为消费者时,某项产品是占便宜还是吃亏了,超级会算账;可一旦以工作身份切换到企业视角时,我们的注意力就集中在帮企业算账上,满脑子想的都是企业怎么占消费者的便宜,而很少站在消费者的场景中替他们把账算清楚。最终的结果往往是,企业花了大量的资源做产品、做推广,但询问的人却寥寥无几。

你看,「以自我为中心」的算账方式,作为消费者的我们超级会算。这时,我们在盘算自己的这笔账时,有没有替企业算过账呢?不能说一次都没算过,只能说很少算,因为跟自己的利益不相关。

同样的,在企业里工作,我们算的还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算账方式,只不过算账的主体变成了企业。

至于消费者的利益,表面上是罗列了一堆卖点,顶着「站在消费者角度」这个「利他」的光环下,但却忽略了「场景」,更忽略了具体场景里消费者算账的小算盘。算来算去不划算,产品卖不出去也就成了必然。

所以,离开了「对方在具体场景中的私利盘算」,生意是不可能好做的。

为什么「以自我为中心的算账方式」这种思考方式这么难改?因为这是每个人最习惯的思考方式。用心理学上的术语,这就是「自恋」,是人性在潜意识中形成的思考方式。所以,自私这就是人性。

即便是那些会算账生意好的商家,他们骨子里也是自私的,只不过他们算出来的账,在具体的场景中迎合了消费者的自私,把消费者的自私通过宣传放大,只字不提自己的自私。彼此都用自己相对不重要的东西,去对方那里换取自认为是重要的东西,这就叫「共赢」。

能把这笔账算清楚的商家,他就会根据这笔账来做局。而这个局,就是刻意营造消费者盘算私利的场景,替他把这笔账「算出来、测出来、展出来」,进而让消费者「坐着滑滑梯,滑到收银机」。

为什么企业在培训员工时,特别强调「同理心」?因为同理心的视角是以别人为中心的思考方式,目的是滋养别人的自恋,而不是自己的自恋,所以超级难培养。

没有同理心,就很难做局。不能做局,就无法做庄;做不了庄,也就赚不到钱。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