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前年和室友去武汉旅行,因为交通太拥挤,基本上出门靠步行。我也记不清我那天吐槽了多少次交通问题,以至于我室友对我说了一句,“不要抱怨,抱怨没有用。”这句话改变了那一刻之后的我,在很多个可以抱怨的时刻我选择了另一条思维通道——不抱怨。
晚上悦宝园好学的高管们来书店学习,看完《干法》的视频后,Alice分享了稻盛先生的人生方程式,我不由得想起前年翻到那一页的震撼,原来我聪不聪明没那么重要,更重要的是思维方式和热情。我又打开了一扇新的通道,可以自由地穿梭其间。
我身边的人对我影响很大,不过当我说起她们都没印象,忘记了对我说过什么重要的话。我看过的书也对我影响很大,虽然很多书大家都看过,但是发生的作用时间点可能不太一样。
说这么多,今天想对上周日小桃所说的“穿梭力”进一步提出我的理解。为什么很多人知道却不去用,为什么同一件事情给人的启发不一样,我想可以用这个来解释。
百度上没有“穿梭力”这个词,我所理解的是,快速接受新观念并运用新观念来切换状态的能力。
当你接触到一个新知时,与你原有的旧知有冲突时,你能够甄选并迅速运用,让自己换一种思维方式行动。
这是一种多么值得练习的能力。
第一,选择相信什么,就决定了什么样的行为逻辑。晚上他们都说这本书很“洗脑”,不光是这本书,我们每天都在被各种各样的观点洗脑。你愿意相信哪一种,就接受哪一种,行为就会呈现出来,你的状态映射着你的观念。所以,当觉知自己所处状态不对时,能够及时自由切换更优的状态,何乐而不为呢?
第二,如果不改变环境,就会被环境所改变。樊老师在《知识大迁徙》里讲过达克效应,越无知的人越不知道自己的无知,它会把自己的无知合理化。吓人吧,可能我就正处在自己的达克效应里不自知,时间久了嘛,观念不更新,行为习惯思维方式会固化,没有外界的冲击对比,哪能确定自己所处的就是最优的呢?
第三,实践是检验知识输出最好的方法。现在获取知识一点都不难,花了365就能每周学习一本书,一天也就才一块钱。但是,听了那么多书,有多少是真正实践了呢,又因此改变了多少呢?我听的书并不多,我一般只听感兴趣的,但是每次我发现书中给了我一个更优的新观念,我都会尝试着去用新观念代替旧观念,试着这样去思考,试着这样去行动。所以,当我生气时,我学习“觉察自己的愤怒,体察自己的需求”,而不是之前的“发泄、喷涌,然后后悔自己发脾气”。所以,当我觉得被动时,我学习“我选择……”,而不是“我不得不”。
有点像迁移知识的能力,但是小桃所说的穿梭力更侧重“切换”。能够在那一刻,立马切换一条线路,然后走一条新的道路。
那么,如何获取锻炼呢呢?
个人经验是:
1.多学习多交流,这样你才能接触到更优的思维方式。
2.信任多于怀疑。我不会思考用了有没有用,我看到之后,一旦认可我就相信,我就先去尝试。
3.在实践中调整方向。如果不适合,那就放弃。如果有效果,那就强化。
好了,就到这里。希望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在顿悟的那一刻,你的行动力立刻带你开启新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