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偶然想起佛经中的一句话,“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句名言出自《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佛经术语,若取遍计所执自性;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何以故?遍计所执,色无所有,即是空性。此空性,即是彼无所有,非如依他起与圆成实不可说一。
上面说的内容,可能大家不太懂,简单的说,色是指一切能见到或不能见到的事物现象,而这些现象是由因果产生,空是事物的本质,任何事物都是从无到有。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句佛经名言,包含着很深的哲学思想,一般人包括文人们喜欢以此开玩笑,认为色就是指女人,空就是虚无或乌有。说和尚看破红尘,把女人看做虚无或乌有,便出家做和尚了。其实色并非女色,空也非虚无乌有。
比如说,一篇文章要呈现在读者面前,首先需要人的思想,纸笔及传媒工具,不能单独成立,说白了,文章的表象就是“色”,而产生这种“色”的因缘,诸如人的思想,纸便是“空”,人如果不想写文章,或没有纸笔等这种空,便不会产生文章这种“色”,而我们的每个人的个体也信赖于父母的因素,以及所看所想所食的种种关系而成立的,故色非女色男色。
空也非虚无乌有,色即是空,让人们认识到事物的现象,从而认识到诸多的苦和烦恼都是人心中的虚妄产生的。空即是色,则由事物的共性因缘关系,让人们知道因果报应,善恶循环。
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后世果,今生做者是。便是空的缘由关系及多种因素合成的最好说明。
只有认识到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因果报应,善恶循环,才能让人行善并以自身个体的德性度人,并真正关心世间万物,以善的基础。
色就是事物的表象,空就是空性,我们要了解所有的事物是有它必然的因果关系,都有着从无到有的规律,我们要想自己的后世有一个好的结果,就必须行善,做善事为积德,积德便有福报,在这样的善恶循环中,让人们以德性度人,真心去关心世间万物,透过现象看本质,打好以善良为基础的底蕴。
表象为空,内在为本,实质为本,看人看事物遇到迷茫,迷惑时,去看本质看内容,从而不被表面与现象所迷惑,所困扰,看人看本质,看问题看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