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儿子去哪儿?
《爸爸去哪儿》刚刚引进的时候,很是火了一阵,爸爸带孩子出去旅行,与孩子独处。现在有一款叫《旅行青蛙》的游戏风靡网络,也可以取个名字叫蛙儿子去哪儿了。一夜之间,蛙儿子多出了多少蛙父母啊!
都说这款游戏特别“佛系”,简单到只有一只小青蛙,在一间小屋子里,一个人吃饭、看书、写信。前一秒你打开手机还在,下一秒就背起背包出门了。你控制不了它的行程和归期,只能默默地收草,给他准备好出行的食物和用品。
开始觉得这是给孩子设计的,有点弱智,有点幼稚,后来发现很多人都在玩,有时候越简单的事情越难做到。自从养了蛙儿砸,夜里给娃喂奶时,还会登陆游戏,看看另一个儿子回来了没,顺便收收草,买点吃的,还要招待一下蛙儿砸的朋友。
旅行的背后是孤独.
你也可以把自己代入到角色中,想象自己是那只青蛙。现在的人过着快节奏的生活,却渴望慢生活。身在喧嚣繁华的大都市,心却向往简单的世外桃源。像吃饭、睡觉、读书、写作、旅行这样的生活状态,是可望不可及吧。
这个蛙儿子是来实现自己的梦想的,大概也是另一个自己吧!内心深处的那个我是孤独的,热闹、繁华都是别人的。
寄回明信片、带回特产就像是我们给家里的父母报平安的一通电话、一次语音、一个视频。家里的蛙父母,每天都在盼儿归。儿行千里母担忧啊!
作为父母,是不是也尝试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
我们很多孩子是支配型父母教出来的,表面会很逆来顺受,你怎样安排我就怎样办,出了事情就找父母。反正我提出的想法,你们也会全盘否定,不如交由你们处理。
父母过于强势,就导致了孩子自信心一次次被打击,最后变成了那个“听话”的孩子。有时候也根本不是孩子不会做什么事,而是父母剥夺了孩子独立的机会。
有些家长极力反对自己的孩子做这做那,想要支配孩子的思想和生活,认为听他们的就少走弯路。这样的家长不会鼓励,却拥有强烈的支配心理。
我们应该学会放手,给孩子一个空间,尊重他们的选择,交自己的朋友,有自己的朋友圈。同时,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不要扼杀他们的天性和想象力。让他们在独立的情况下,能主动跟父母商量。这样的亲子关系才有可能是互信、和谐的。
近日有媒体采访《旅行青蛙》的设计师上村真裕子,设计初衷不是盼儿归来,而是思念丈夫!其实人家并没有对青蛙定位成丈夫还是儿子,只说自己爱好旅行而已。
管他呢!是亲子关系也好,是夫妻关系也罢,咱就是蛙儿砸,怎么能跟岛国人民的思维一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