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陶渊明及《归去来兮辞》
“一个人越是能够放弃一些东西,就越是富有。”梭罗这么说了,也这么做了。1845年,28岁的他远离了工业文明,独自一人在瓦尔登湖边的木屋里,过起了自给自足的生活。在这期间写下的作品《瓦尔登湖》,成了全人类的精神财富。然而,在世界的东方有位诗人,早在一千八百多年之前就已参透了人生的真谛,回归了生活的简朴,心灵的安静和精神的充实与自由,他就是东晋著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
再读《归去来兮辞》,让我觉得自己与这位隐逸高人的距离更近了,他更像个邻居家的老爷爷,经历了属于他那一代人的徘徊与痛苦,走过了人生的起起伏伏,但又饱含对生命的希望对生活的热情。
虽心向自由,但他却不任性,今年的工资马上到了,领了再走,所以他说“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好像他是因为惦己自家二亩三分地才辞官的,所以他说“田园将芜胡不归?”;他也知道自己对种地是不太擅长的,所以他又说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整首诗在解读的过程中,让我想到了苏轼的《赤壁赋》,苏子与客的一问一答其实是两个苏轼自我斗争,自我说服的过程。《归去来兮辞》中的一问一答,也是陶老犹豫徘徊到自我说服的过程。最后,他老人家想通之后呼告而出的是“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籽”,还是种地,他似乎对种地当农民有着深深的眷念。这种眷念让我感受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他对安静美好人生的执着追求。尤其让我佩服的是他的“童仆欢迎,稚子侯门”,“携幼入室,有酒盈樽”两句,诗人想象着家中妻儿见自己归来时的高兴喜悦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妻子对自己的辞官之举的理解。但作为女性,我却看到了陶渊明真是一个值得托付的人,因为他的人生规划里有他的妻子,这和那些消极遁世之流截然不同。所以,他的人生是真实的,是诗意而又不乏烟火气息的。
但在这真实的背后,我们也需看到无奈,成年人的生活,没有容易二字。陶渊明生活在中国历史上混乱的东晋,经过了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后建立起来的东晋,王权已是分崩离析,政治斗阵激烈,政治局势反复无常,社会更是动荡不安。这样的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在势力生死面前惨遭毁弃,生活在此中的士人更是性命如蝼蚁。面对这样的世道,陶渊明要作何选择。出生儒学世家,从小接受了儒学教育的陶渊明也有着匡济天下的理想抱负,在《杂诗,忆我少壮时》中有“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按照传统,陶渊明的志应该是政治上的远大志向。少年陶渊明有着“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拥有满腔的政治抱负。又在《读山海经.其十》中有“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所以,他的一生都是积极入仕的,然而,在这个“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卒”的时代,亲老家贫,29岁才步入仕途,当上江州祭酒的陶渊明,为什么不堪吏使,自动辞职呢?“祭酒”在当时是主管教育的官职,也不算小,这样的官职,出生贫寒的鲍照估计奋斗很六七年也不一定做的到。原因在于,他的上司王凝之,也就是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据史料记载,这人胸无点墨且又是个狂热的“五斗米教”信奉者,虚无缥缈,装神弄鬼。以陶渊明的智慧,跟着这样的人肯定是无法施展抱负的,所以生性耿直的陶渊明果断辞职。399年,陶渊明投靠桓玄,但据史料记载桓玄是一个残暴无道,谋权篡位的政客,这是陶渊明这样一个深受儒家忠良思想影响的知识分子所不能容忍的。后来,陶渊明投奔刘裕,就是那个辛弃疾笔下“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大将,他是历史上少有的将帅之才,但是后期的他残杀异己,并有取而代之的野心。当时的陶渊明也是看到了官场的黑暗,生命的无常,不离开,可能不知那一天,自己的性命也难保,所以,他又一次辞官了。最后一次做官,便是在叔父的推荐下做了彭泽县令,然而两月有余便辞官归田,从此不仕。在《陶渊明传》中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然而,前前后后做了十几年官的陶渊明不可能不了解官场规矩,为什么这一次却不能忍受?有人说陶渊明是闲督邮出生低微,瞧不起他,我是不赞同的,陶渊明曾经怕家里农忙人手不够,派手下一个小吏去帮忙,给儿子写信说别人也是父母的孩子,要爱护。如此仁爱善良的陶渊明怎么会有这样的观念。又一说法是督邮本无真才实学,是靠贿赂而得的官职,所以陶渊明看不起他,这点我较赞同,而“五斗米”真的是指官职的俸禄吗,会不会是指“五斗米道”呢?
综上所述,在那样的时代,有远大理想抱负的陶渊明他不是不愿意做官,他内心忠于晋朝,忠于国家,只是世事艰难,让他无法施展。从《归去来兮辞》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在一问一答中的纠结徘徊,抚孤松而盘桓的无奈。“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中国士人保持人格独立的一种处世哲学,尤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动乱,连年战争,士人们纷纷逃离官场,隐居山林,以“竹林七贤”尤为著名。然而,陶渊明与“竹林七贤”又有不同,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实实在在参与劳动实践的人,他归向的是一个真实的田园,一个充满烟火气息的家,但这个,并不影响他追求自由高洁的精神,为了精神的充盈,他可以放弃污浊的官场,放弃富裕的物质享受,甘愿做一个农民。从“审容膝之易安”中我看到了他的态度,即“结驷列马,所安不过容膝”。如果让他在丰盈的物质和自由独立之精神间做出选择,那肯定是后者。
陶渊明是生活的智者,他质性自然,本性真率,脱离世故,超然物外却不逃避人生。所以,他没有卷入政治的漩涡,而是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田园。《庄子天道》中有云“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大道至简,陶渊明真正做到了物质的简朴。作为现代人的我们也应该从陶渊明这里学到生活的智慧,做一个充满智慧而又心灵坦诚的人,降低对奢靡物质的欲望,多接受艺术文化和诗意的熏陶,丰盈自己的精神,热爱生活,珍惜亲情,让自己的生活诗意而又不乏烟火气。
外有梭罗,中有陶渊明,他们用自己真实而又充满温度的生活智慧告诉我们,最美好的人生是 :拥有充盈的精神远重过奢华的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