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运算中,减法是很常见的。(当然,加法、乘法、除法也是很常见。)但如果将它用到生活中就不是那么常见了。比如,在自己小的时候(小学阶段),特别是一、二年级,放学了,就像被放出了笼子的鸟,到处飞。那时也没有什么可以娱乐的东西和场所,家庭作业也并不是很多,所以完成后就可以玩耍了,到了周末,和小伙伴们河边、山上……四处溜达。反观现在的小孩,可以娱乐的选择多了,反而没什么时间。有许多父母觉得课后作业还不够多,给孩子额外加课外习题;周末各种培训班、兴趣班等等。这些都是在做“加法”!加得越来越多,压力就会越来越大,最后总有一个极限,撑不过就被压垮了。
人们在没明白自己确切想要什么的时候,总以为给自己增加更多的“选项”就可以增加自己的附加值。比如,明明上了一天的班后已经是精疲力尽,还要照顾家庭等等,却还要让自己学习烹饪,学习写作,学习知识管理,学习编程……不断给自己加,甚至同时学好几样。心里压力大了不说,可能还没一样学得精通。我并不反对去学习,但是在没弄清楚自己真正想要什么的情况下,不合理地给自己“加码”,盲目去学,会浪费了时间和精力,导致心理压力不断积蓄。“弦绷得太紧会断的”,适当给自己做“减法”反而会有更好的效果。
当你适当给自己做些“减法”的时候,心里会变得轻松许多。因为你要关注的东西少了,你的注意力会比较集中,时间也比较充裕,不会逼得自己太紧,得到的效果会更好。例如:你关注的公众号会越来越多,毕竟是自己喜欢的,生怕自己错过了什么,以致你花费越加越多的时间去阅读,在不同的公众号间切换,你的注意力已经被“打散了”,基本来不及思考,看完一遍下来,好像记住了什么,但其实什么也没得到。这时如果你做些“减法”——筛选出自己目前迫切需要关注的,并做最大的“削减”,那么不会出现上述那样“狼狈”的情形了。等过段时间,你的关注点变化了,可以换别的了。
生活中有许多之处是可以做“减法”的,因此,细心点,当你要给自己做“加法”时,是否可以考虑一下适当做点“减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