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悟“原驰蜡象” --兼驳“作家李楠枫”

一首诗、一句话、一个词语有时可能需要一生才能理解。在人生的某个阶段、某个时机、某种机缘或巧合,突然因之触景生情、扣动心弦,或者顿开茅塞、豁然开朗,完全理解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并与之共情。

儿时背书,往往囫囵吞枣,只求背过,应付师长,少解其意,久了也就忘却了。成年后的某天,遵照老师嘱托,督促儿子每天背诵一首古诗,于是抽出一张古诗卡,将正在手舞足蹈打电子游戏的儿子拉过来背诗。那天随机抽出的杨万里的《稚子弄冰》: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这时儿子显然还未完全从精彩游戏世界走出,望着他失落的眼神,我突然明白了这首诗的意境:冬天的清晨,“稚子”发现昨夜盆中的水已经冻成了冰坨,将冰坨扣出来,开孔后用彩带穿起,仿佛就是一个晶莹的玉磬,得意地敲出穿过竹林的磬乐,忽然冰碎散地,空执彩带。在诗中短短数语,就将“稚子”的兴奋和失落跃然纸上,十分传神。

前年初春去西藏看桃花,行车夜宿于波密山区某个网红民宿,累了沉沉入睡。清晨被清脆的鸟鸣弄醒,拉开窗帘,透过一大片落地窗,一副绝美的图画扑面而来:远处群峰白雪皑皑,群峰之下山坡上桃树点点,一条波光粼粼的大河横亘在画面中间,河滩上沙鸥集翔,近处一大片青翠的草地延伸到河边,草地上由远至近星罗棋布点缀着红色的藏式民居,而我们的民宿正依偎在桃树丛边。惊叹后我想,此刻河对面的游人看过来,同样也在欣赏的我们这边风景独好吧?这不就是卞之琳的“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想要表达的意境吗!看着这瑰丽的图画,这两天的疲惫仿佛一扫而光,长期抑郁于胸中的烦闷也一扫而光,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的两句油然而生:“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是啊!职场沉浮,永远得意有几人?

昨天刷手机,看到一位署名“作家李楠枫”的所谓作家的帖子,将毛泽东主席的《沁园春 雪》贬得一无是处,引起众网友的批驳,突然想起几年前我对这首诗中“原驰蜡象”一句的顿悟。

一次出差兰州,从兰州中川机场到市区要穿过一大片沟沟壑壑的黄土高坡,虽然初夏,黄土高原仍然一片苍凉,汽车在千沟万壑中穿行,窗外,一个个巨大的黄土高坡被岁月的风雨剥蚀,形成了一条条圆润优美的山脊线,辗转从眼前掠过。我突然意识到,这一坨坨山体不就是时而聚集,时而奔去的象群的背影吗(见题头图片)?它们是这样的具象,这样清晰。霎那间,我穿越到了伟人彼时的时空,共情了,理解了伟人此刻踌躇满志,胸怀古今,旷远博大的胸襟,使我久久不能平静。由此想到,对于经典的真谛,虽然我们可能一时无法真正理解,也应该致敬经典。真正理解它,有时可能需要一段如歌的岁月,有时或许需要一个机缘巧合的场景、有时或许也需要历经风雨的人生阅历,甚至是沉浮坎坷。古人讲“人情练达即文章”,经典可能无需华美的辞藻来堆砌,而无不需要一个有灵魂的生命的积淀,我们读者要诠释它,同样也要玉汝于成。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