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为大家推荐分享了创意写作系列丛书的第一部《成为作家》,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训练之后,接下来我为大家推荐第二部《诗性的寻找——文学作品的创作与欣赏》。这本书主要是从宏观角度着眼,指导我们认识、搭建作品大的框架结构。
着眼于这种大的框架结构的认识、搭建,一方面有利于我们去欣赏一部作品,另一方面,有利于我们将自己所创作的作品形成体系、具备逻辑条理,也方便我们在创作作品时把控全局,朝着既定目标发展。
一、 情节
完整的故事情节是由开头、中间、结尾,三部分构成,这是故事大的框架,开头即是故事开始的缘由;中间部分是故事的发展部分;结尾是故事最后的结果,也就是结局。
三大部分就像人的骨架一样,撑起人的躯干、四肢,使得故事从头到脚有序连接;人物情节的冲突、矛盾、高潮迭起,就像人体的血肉,填充骨架,使得故事丰满;各种文学上的技巧处理、修饰,使得作品更具备可读性。
最终一个故事好看不好看,就是在于故事情节是否吸引人。那么,吸引人的故事情节是什么呢?就是你所创作的作品要具备开头、中间和结尾三个完整环节,情结发展要符合因果关系、有起承转合、有逻辑关系、有高潮情节。
那么什么是高潮情节?
“所谓高潮部分,就是作品中人物冲突最激烈、各种矛盾最激化的部分。有时候也是化解矛盾,真相大白的部分。在高潮部分,人物的性格可以得到最集中的展示。高潮过后,故事要么急转直下,要么原来隐藏的一些人物关系、掩盖的事情真相得以揭示。”
“高潮之前故事情节推进、上升,高潮过后故事情节平缓、下降。在上升部分,情节渐次展开,人物关系逐一交代,人物性格慢慢表露。比如一开始认为这个人很好,经过一段发展之后,或经过一个什么事件,很多矛盾集中爆发,就感觉这个人跟原来的想象不一样。下降部分就是在矛盾冲突之后的一种比较平缓的过程,可以重新梳理人物关系,对人物性格重新认识。”
根据高潮的位置,一般的情节安排有三种。
第一种是开头、发展和高潮(结尾),高潮在最后。
即采取平铺直叙的方法,首先在故事的开头为将来故事发展所会出现的可能做铺垫,这种铺垫需要你在开头部分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等等,以此推进、引导故事可能的走向,通过对这种种铺垫的展示发展,将故事情节开展起来,慢慢推向高潮,并且把握在作品结束时恰好故事达到高潮。
如:《警察和赞美诗》。
小说写流浪汉苏贝无家可归,饥寒交迫,为了抵御即将来临的严寒,他想寄食宿于监狱中熬过严冬。有饭吃,有床睡,不受寒风和警察的侵扰,这是他最大的愿望。于是,他想方设法,想让警察把他抓走,关进监狱。他先是打算到一个咖啡馆白吃饭不给钱,可是他的脚刚踏进门,就被侍者一眼识破,推了出去。他又捡起一块鹅卵石,砸向商店玻璃橱窗,留在现场等警察来抓他,警察却没有把他当成作案人。他又到一家餐馆白吃,侍者把他推倒在人行道上,却不打算叫警察。他甚至故意装作调戏女人,结果那女人只要他肯给买一杯啤酒就心甘情愿跟他走。然后他又狂呼乱叫试图以“扰乱治安罪”被捕,还偷走别人放在雪茄店里的雨伞,但都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
最后他心灰意冷,来到教堂外,无意中旋律优美的赞美诗合唱声传到了他的耳边,丧失已久的自尊心重新充盈着他的内心。他打算振作精神,洗心革面,开始积极地面对不如意的人生。
可就在此时,警察不合时宜地出现在他的面前。第二天早晨,法官宣判说,“在布莱克韦尔岛上监禁三个月。
情节的高潮出现在最后,充满戏剧化和讽刺意义,当他洗心革面不再折腾进监狱时,反而进了监狱,实现了自己最初的荒唐愿望。读完之后,发人深醒。
第二种安排是开头、高潮(中间)和结尾,高潮在中间。
《老人与海》。小说描写这位老人的日常状态,以及一个喜欢跟着他的小男孩,两个人如何聊自己支持的球队等等。后来他出海打了一条大马林鱼,那条鱼比他的船都大。但是,那条鱼在从海上拖回来的过程中,被一群又一群的鲨鱼追着把肉都吃光了。最后他只把那条鱼的骨架给拉了回来。
故事的高潮出现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他跟那些要吃他打到的那条大鱼的鲨鱼做斗争,一个人打退了多次鲨鱼的进攻,从中他也悟出了一个人生道理:“不过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他说。“一个人可以被消灭,但不能被打败”。在小说发展中,这就是高潮。有了这个认识之后,大鲨鱼再进攻,他都不屈不挠。小说的最后一句是:“老人正梦见狮子。”狮子代表勇气。
高潮在中间这种安排在结构上是前后对称的。一个开头吸引我们,然后是一个上升阶段,到了高潮,各种人物矛盾、真相都得到展示,后半部分则慢慢地下降,一直到结尾。这种小说读起来有一种对称之美。
第三种是在小说开头就描写高潮,然后慢慢地再交代事件的原因漫长的下降、解释、反思、结尾。这种情况的一个极端表现是:故事的高潮在作品开始之前就已经结束了,作品的主体部分写的是对这个高潮事件的后果反思和过程追述。
《红字》就是这样的例子。
小说故事上的高潮是牧师丁梅斯代尔和海丝特产生恋情,发生关系,并生下女儿。而这一部分在小说开始的时候就已经结束了。小说开头就写海丝特站在刑台上示众。
故事发生的顺序应该是:罗杰·齐灵渥斯医生从英国到美国去,半路遇到海难,大家都认为他死了。后来证明他被印第安人捉去了。他的妻子海丝特先到达目的地,和当地年轻英俊、博学多才的牧师丁梅斯代尔相爱,还生了一个女儿。她的丈夫找来的时候,第一眼看见他妻子的地方不是在他家里,而是在刑台上,妻子的胸前戴一个红字A,是“Adultery”的缩写,即“通奸”的意思。他的妻子在丈夫生死未明的情况下,跟别的男人生了孩子,所以按通奸罪受到惩罚,被关在监狱里,还被拉到市场上带着耻辱的标记示众。故事的高潮应该是通奸那件事。可是小说一开始,高潮已经过去,那么后面还有什么好写的呢?虽然一开始高潮就过去了,但是它设置了巨大的悬念。罗杰·齐灵渥斯是个聪明过人且报复心极强的人。由于他妻子宁愿自己忍受羞辱,也不向任何人吐露情人是谁,所以他下决心要把他全部的时间和精力用来查出和他妻子通奸的那个人。
小说为什么要这样处理?如果按照现在通俗小说的写法,应该在两个人如何相识相爱那一部分多着笔墨,然后在最后的结局写当事人受到惩罚就完了。可是,这部小说恰恰省略了那一部分,反而写事情过后几个当事人对事情的不同反应。
高潮部分是揭示人物关系,阐发作者的思想,表达作品的主题。在情节设置上,高潮出现的位置都是为了这些目的服务的,而不是相反。如果小说中我们通常认为的最重要的事件已经过去了,小说还写什么?——小说的主要部分写这件事情的后果和影响。
二、人物
故事情节是随着人物展开并完成的。人物是小说的灵魂。作品中的人物要多样化,有发展变化的空间。从作品人物中,我们读到不断丰富的人生。
一部作品的人物至少要有两类。有好坏正邪之分,有坚持妥协之别。有复杂人物和简单人物、动态人物和静态人物的对比,这样才能构成矛盾冲突,推动故事的发生发展。作品主人公多是复杂人物、动态人物。
在文学作品中,尤其是小说中,除了看情节是不是吸引人,还要看人物塑得如何。一切的故事都是由人物承担的,通过人物形象来展示。如果说故事情节是文学作品的脊梁、结构模式,那么人物才是小说的灵魂。情节总是要通过人物来展开和完成。
关于具体如何塑造人物,以后推荐的创意写作系列丛书中,会专门细致分析,请大家关注。
三、主题
主题是作品的中心思想,你完成这部作品是在为了什么?中心思想是其他要素展开的连接点,是它们推动力的源泉和导向。一切要素都要围绕主题展开,一切也都是为了说明主题思想。因为主题,其他要素才统一在一起。是作者要传达的思想,以及读者对作品的感想和阅读后的主要收获。故事情节、人物、视角和象征等都是为主题服务的。
所有人生的重大问题都可以构成作品的主题,比如生命与死亡、战争与和平、人与自然、性别平等、种族歧视等。主题是各种要素的综合和互动的结果。主题帮助我们深刻地理解人生,加深对人类境况的透视和对人性的剖析。
四、视角:读者的向导
视角就是,你站在谁的角度讲述故事,通过谁的讲述来展开情节,视角是读者的向导,跟着这个向导,透过这双眼睛,故事徐徐展现在我们面前。
作品的视角可以取自作品中的一个人物,参与故事的进程即叙述者是小说中的人物,借用故事主人公的眼睛,讲“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遇。这是一种有限的视角,是作者对读者的有意引导。;也可以是故事的旁观者,即第三人称视角,即跟随某一个特定的人物或不同的人物展开故事叙述向读者介绍他认识的人物,展开故事叙述。
不同的视角产生不同的叙述效果。视角决定作品的内容,决定作品的语言特征。
五、风格
在前一本《成为作家》的推荐中,我们经过种种练习,会在自己成摞的草稿中渐渐找出自己擅长的方面,你所擅长的叙述方式,修辞方式,用词方式等等,都会形成你自己特有的创作风格。
影响风格的要素包括词法、句法和语气。词法是作家对词语的选择运用,作家在特定语境中对词义的引申能超出词典能够给出的意思;句法主要看作家组词成句的特点;语气显示作家对故事人物、事件的态度。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风格,达到的艺术效果也各不相同。风格最能显示作家的个性,风格之于作家就像一个人的性格一样。
阅读作品的时候,我们会跟着作品,有高兴或者郁闷,振奋或者难过的感觉。读完作品之后,会有怅然若失或者欢欣雀跃的感受,这就是风格带给我们的一种影响。
如果我们欣赏一篇文章,就可以从宏观的这五个方面着眼,对作品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如果我们要创作作品,就需要从这五个大方面先搭建起一个大的框架去把控全局,然后在在你所搭建好的框架里,慢慢填充材料,使其丰满。
接下来,从宏观处着眼全局之后,接下来对创意写作系列的分享将会着眼于细节,与大家一起学习。比如具体如何建立人物、如何设置背景、如何创造矛盾冲突等等。
希望大家能将自己所想要学习的方面、作品创作中不能把握的地方、遇到的创作困难与我一起交流分享,我们一起找到解决办法,一起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