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就是自己人生中最大的伯乐
记得中学时代,曾在语文课本中读及毕淑敏的《我的五样》。让我铭心至今。文章讲述了在课堂上老师让同学们写出生命中最珍贵的五样东西。一番权衡之后,"我"在洁白的纸上写下了——水、阳光、空气、鲜花和笔。接着,老师要求按照内心取舍依次划去相对"不重要"的,当笔尖落下,这样的放弃就意味着彻底的割舍。
“我”犹豫而又心痛地让鲜花“黯然失色”,又断绝了新鲜的空气和清澈的水源。不断丧失的恐惧,化作乌云大兵压境,痛苦的抉择,似一条苦难的巷道,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最后在笔和阳光的抉择中,内心有一个小小的声音呼唤着温暖阳光,金光灿灿的阳光可以照耀心灵的每一个犄角。可转念一想,“我”在哪里?在干什么?仿佛看到自己百无聊赖,无所事事地在海边拖着孤独的身影,看它伸长缩短,潮涨潮落。那么,生命对“我”还有何意义?
这场充满痛苦和抉择的测验仿佛让“我”穿越了层层逼仄狭小的闸孔,终于汇着激流驶向开阔而明朗的天地间。“笔”犹如“我”的另一颗心脏,推动我的四肢百骸。毕淑敏最终明晰了其生命的重中之重。
而我,也一遍又一遍在内心叩问自己: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你保留生命中那份最纯净最原始的激情与梦想?是怎样的存在陪伴你度过成长疼痛的暗黑岁月,即便身无分文也甘之如饴,依旧感到生命无比丰盛?是如何的温暖可以让你同毕淑敏一般“抛弃”一切只为留有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我想,也是笔,是写作。
在我的少女时代,我就不止一次地匍匐在书桌前,用铅笔在日记本上写下密密麻麻的情思。那是对青春压抑着的呐喊,对急切想看清未来的迷惘,对这个世界细腻敏感却又无处诉说的触想。那些文字便如涓涓的流水付诸在泛黄的纸页上,在岁月的长河中漂泊着,找寻着答案。
这个答案随着年龄渐长逐渐"显露头角"。当时我极其迷恋毕淑敏清新朴实却不失哲理韵味的文字,她在西藏当兵驻扎的岁月,她当心理医生所经历的人事,给予了她丰沛的情感体验,像新鲜的血液流淌在她的身体内,所写的文字有着刺透人心的魔力。她就好像是我写作的启蒙老师,让我明白原来生命中所遇见的每个人,每件事都不是偶然,当你一层层剥开它稀疏平常的外衣,赋予你独有的思想和情怀,它便有了灵魂,有了两颗心隔着文字相碰撞的电石火花。
然而,写作带给我的不止是澎湃的激情燃烧,更是治愈伤痕的不二妙方。我自小便不善交际,异常敏感与羞涩。那些青春留下的无奈与叹息,那些遗恨与不舍,通过席慕蓉的诗集找到了归宿。我一度痴迷她那些充满回忆略带伤感的诗句:“遂翻来那泛黄的扉页,命运将它装订得极为拙劣。我一读再读,却不得不承认,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这样的真情的文字怎不让人潸然泪下。我读诗,也学着写诗。现在看来,无非是些稚嫩孩童的矫情之语,可在当时,除了静谧的月光,只有独自“创作”给了我心灵的安慰。
但是年少钟爱的写作却慢慢地被现实的琐碎冲淡与遗忘,就像席慕蓉的诗句中表达出的“迷失”与“醒悟”:
“一直在盼望着一段美丽的爱
所以我毫不犹疑地将你舍弃
流浪的途中我不断寻觅
却没料到回首之时
年轻的你从未稍离”
"你”对我来说就是写作的梦想。越长大越容易迷失自己最初的方向,在大学我的棱角不断地被现实所磨平。跟着芸芸大众开始为求一个安稳的工作而庸庸碌碌。不确定它是不是内心渴求,只求顺应父母的期待,认同社会对成功的一般定义,以为这就是我盼望的“美丽的爱”。却忘记了自己曾许下诺言,要热烈地使劲地活着。直至有一天,和“简书”的不期而遇,就像不经意地回头一瞥,看到了那个沉默着在桌上沙沙写字的小女孩。
我突然被震动了。像是沉寂已久的火山有一天突然喷涌出滚滚的熔岩。一如收起了一张既定的车票,知道了航向和终点,剩下的就是帆起浆落战胜风暴的努力了。
就是在简书,我结识并参加了百日写作的活动,我开始锻炼自己养成每日倾吐内心文字的习惯,开始写书评,写回忆,写见闻。我看到了无数和我坚持笔耕不辍的写作者,一同经历着文字被认可的喜悦,承受了漫漫长夜的孤寂。可即便孤寂,内心确实充盈而明朗的。
我想起了电影《我是路人甲》里最后小演员嘶声力竭的内心告白:
矛盾说:我从来不梦想,我只是在努力认识现实
戏剧家洪深说:我的梦想是明年吃苦的能力比今年更强。
鲁迅说:人生最大的痛苦是梦醒了无路可走
苏格拉底说:人类的幸福和欢乐在于奋斗,而最有价值的是为了理想而奋斗。
你觉得时间过的慢,是因为你想赶紧收工。回家泡妞打游戏
我觉得时间过的快,是因为房东在家门口等着我。
虽你我的梦想不同,可古往今来,那些为梦想前仆后继的勇者所品味的痛苦与欢悦是息息相通的啊!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管风雨兼程。
已经百岁的杨绛先生,在九十六岁高龄还出版了《走到人生边上》。坦陈自己对于命运、人生、生死、灵与肉、鬼与神等根本问题的思考。我还如此青春年少,对于写作,还惧怕忧虑什么?轻声对自己说:“笃定地写吧!不止白天,坚持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