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天依旧阴沉,只是偶尔在云层稀薄时,阳光挣扎出些许光亮。推开窗,经雨洗后的空气里透着新鲜与清凉。
今天周日,高考成绩已经出来5天了,来政审的学生零零散散的,仍然不断。看得出来,进入体制内,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已是当下很多家长和学生对就业的期盼,这应该是对当下就业困难和就业焦虑的直接折射!
为了生活,或为了更好地生活!这无可厚非,也无庸置评!我心静如水的理所当然。
不过,给学生签字盖章之余,忽然想起这两天读的《一地鸡毛》。这么多学生报警校、公安,不也是想逃脱小林夫妇般琐屑又卑微的生活么?
可惜,命运是一个无形的枷锁,在不同时代的鸿沟里,将人们稳稳的套牢!
三十年前,在高中的语文课堂上,杨老师用抑扬顿挫的语调,为我们朗读过刘震云的《一地鸡毛》片段,受老师指引,后来读完全篇。那时的我,不管是听,还是自读,都只不过看了个热闹,被书中琐碎的生活片段逗得发笑,却未能参透其中意味。时光如白驹过隙,三十年后的今天,当我再次翻开这本妻子新买的书,那些曾经看似荒诞的故事,竟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当下每个普通人的生活。
初读《一地鸡毛》,目光被荒诞离奇的情节吸引:小林为了豆腐馊掉与妻子争吵,为孩子入托四处奔波,为分房低声下气讨好领导,为不能帮助曾经教过自己五年到北京看病的老师而羞愧、自责、释怀…… 这些鸡零狗碎的日常,拼凑出一幅充满烟火气却又略显滑稽的生活图景。那时的我,站在青春的制高点,带着旁观者的优越感,嘲笑小林夫妇为了蝇头小利斤斤计较,为了芝麻大的事情大动肝火。谁能想到,生活的真相早已在这些嬉笑怒骂中悄然埋下伏笔。
三十年后重读,曾经的笑点变成了泪点,曾经的不屑化作了共鸣。步入社会多年,经历了摸爬滚打,体会了生活的酸甜苦辣,才惊觉自己与小林夫妇并无二致,身边的人们与小林夫妇并无二致,就连今天来的这些学生家长,其中的大部分也应该会与小林夫妇并无二致。我们同样在为了一日三餐奔波,为了孩子的教育焦虑,为了人际关系烦恼。那些曾经被我们嗤之以鼻的 “一地鸡毛”,正是生活最真实的模样。
书中的小林,从初入社会时的意气风发,到被生活磨平棱角,变得世故圆滑,这个转变过程令人唏嘘不已。他为了能够顺利分房,违心地送礼;为了给妻子调动工作,扛着一听可乐被处长拒之门外;为了孩子能进入好的幼儿园,不得不放下尊严四处求人。这些看似无奈的选择,实则是每个普通人在生活重压下的缩影。我们都曾怀揣梦想,渴望在这个世界上留下自己的印记,但在现实的冲击下,梦想逐渐被生活的琐碎所淹没。
《一地鸡毛》的深刻之处,不仅在于展现生活的无奈,更在于揭示人性在困境中的挣扎与妥协。小林夫妇在面对生活的一地鸡毛时,有过争吵,有过抱怨,但最终还是选择相互扶持,共同面对。他们的妥协,并非是向生活的屈服,而是在认清生活真相后的一种智慧。生活本就充满了无奈与艰辛,与其抱怨,不如学会接受,在平凡的日子里寻找属于自己的小确幸。
接到的电话,他要带学生来政审。
窗外依旧阴沉。
三十年前的匆匆一听一瞥,仅看到了生活的表象;三十年的细细品读,应该说更接近了生活的本质。《一地鸡毛》就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也照见了我们内心深处的自己。生活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琐碎,才是构成生活的基石。我们唯有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的一地鸡毛,才能在平凡的日子里,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与意义。
体制内的生活仍然会有缺憾,祝愿这些政审的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