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报|极简技术助力教师专业成长(2024年第16期)

简报|极简技术助力教师专业成长(2024年第16期)


2024年5月11日晚7:30,省级名师、国培专家、苏州市学科带头人张晓军老师在悦教研的各直播平台上,为我们带来一堂关于“极简技术助力教师专业成长”的教师专业成长指引课。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技术的迅猛发展给教育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如何有效利用这些技术,让它们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张晓军老师结合自己丰富的教育经验和专业知识,为我们解读极简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引导我们探索一条以技术为支撑的教师专业发展之路。


首先,张老师通过三个关键词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一:学习——新时代的极简教育技术。

关键词二:体验——“大道至简,实干为要”。

关键词三:目标——让每一位教师的教学出彩。


随后,张老师通过学习活动四步走的方式,引领我们走入学习之旅:

第一步:了解极简教育技术——学习新理念,认识到极简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第二步:体验极简教育技术——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新技术,感受其带来的便捷与高效。

第三步:发现极简教育技术——探索适合自己的技术,实现个性化教学。

第四步:运用极简教育技术——将所学技术融入教学设计,创新教学方式。


紧接着,张老师详细阐述了极简技术的内涵,指出它是一种人生态度,在教育领域则体现为倡导师生使用简单、实用、易学、易用的技术,以提高工作效率。她进一步强调了极简教育技术的三大特点:

1.掌握简便:技术易学、易用、方便、省时。

2.解决问题:技术实用、有效,能够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3.提高效率:减轻教师工作强度,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此外,张老师还给出了教师如何做到极简教育技术的三条建议:

精神极简:明确专业发展需求,聚焦目标,围绕教学需要学习和运用技术。

敢于放弃:以实际教学需求为依据,选择当下最需要的技术。

重在应用:熟练运用技术,提高教学效果,促进个性化教学。


张老师强调,学习极简技术的目的在于强师(提升教师专业成长)、优课(优化课堂教学)、育人(提升育人效果)。她鼓励我们学习适合自己工作学习需要的实用技术,并详细介绍了两种解决问题的极简技术:腾讯智影和UMU。通过电脑端和APP端的实操练习,我们学习了如何利用腾讯智影生成数字人,以及如何使用UMU更好地存储和管理教学资源,实现微课程系列化。


最后,张老师再次强调内容为王的重要性,并鼓励我们将所学技术学以致用,掌握并熟练使用3个以上的极简技术,将成为我们教学的绝招。张老师的精彩分享,让我们产生了共同的期待,那就是在极简技术的助力下,每一位教师都能实现专业成长,让教学更加出彩!



“圆桌会议环节”

张老师的讲座结束后,来自河南的孙少辉老师、宗玲玲老师以及广西的张然永老师针对“一线教师在使用极简技术中的困惑或疑问”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孙老师首先表示,张老师关于极简教育技术的讲解极为精彩,但由于时间限制,许多深入的内容未能详尽展开。他进一步提到,极简技术确实契合了一线教师的实际需求,能够利用常见的软件和大众平台挖掘其优势和特色,为课堂提质增效,同时减轻师生的教学负担。


当宗老师提出关于运用极简技术的困惑,即“想要成为一名善于运用极简技术并具备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教师,需要哪些关键的步骤?”时,孙老师强调了几个关键步骤。首先,个人成长的内驱力和专业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是不可或缺的。其次,持续不断的学习和积累是必经之路,如张老师从入职初期就开始的资源积累方法,非常值得一线教师借鉴。


孙老师还补充说,除了个人努力外,与志同道合的同行交流也是成长的重要途径。参加公益讲座、向优秀的同行学习等,都是促进自我提升的无形过程。同时,利用AI工具生成教学视频来辅助学习,也是提高效率的有效方法。

孙老师还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观点,即“通过输出倒逼输入”。他认为,当面临分享或讲座的邀请时,这种压力会促使我们更加认真地学习和准备,从而实现快速的成长和进步。


最后,主持人樊老师提出了一个关于如何高效利用视频资源赋能教育教学的问题。孙老师引用了中央电教馆王书记馆长的话,强调教育不能迷失在技术发展的浪潮中,技术应为教学服务。他进一步指出,在教学中,技术应处于辅助地位,而非主导,关键在于明确使用技术的目的,结合教学实际选择合适的技术手段,以确保技术能够真正为教育教学服务。整个讨论过程热烈而富有启发性,为一线教师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思考方向。


最后,悦教研团队特别邀请了黄芳老师为今天精彩纷呈的主讲人张老师颁发了一份满载诚意的荣誉证书,以此对张老师卓越的教育境界和不懈的教育追求表示高度的肯定和赞扬。关于“极简技术助力教师专业成长”这一主题,本次讲座还特别设置了问卷调查环节,鼓励观众们通过扫描二维码积极参与交流讨论,将学习的热情延续到课堂之外,真正实现了教、学、研的深度融合。

至此,本次讲座圆满落幕,期待未来更多的精彩分享与交流!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