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书0104+鱼鱼玲+《要想读书有效果,你需要这样做笔记》

宋朝有个陈正之非常喜欢看书,他看书的速度非常快,拿起一本书不用多长时间就看完了,别人都很羡慕他,以为他读了很多书。他却对书中知识一点印象也没有,非常苦恼。

他向朱熹请教,朱熹告诫他读书不可图快,要用脑子想,用心记,每次读50字,连续读它二三百遍。

陈正之听从朱熹的话,将书读几百遍,每次读书都想想这段文字讲了什么,有什么重要知识需要记住。所谓: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这样认真读,仔细思索给他带来的收获显而易见,他的学识越来越高,最终成为一个大学问家。

陈正之读书的故事告诉我们:不加思考和消化吸收,是毫无用处的。读书必须勤于思考,深刻理解,才能融会贯通,有所收益。

叔本华说:“光是不停读书,过后却不深入思考的话,绝大部分知识都会流失,不会在精神中扎根。”

而现代社会知识量很大,要求以最快的速度读书,还要吸取到精华为我所用,慢慢品自然是来不及。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读书做笔记自然成为非常重要的事情。照抄原文不切实际,那么,要如何记笔记呢?

首先,得在思想上重视读书笔记。以读书是为了输出为目的而做笔记,就彻底改变了无效的读书方式。

美国著名学者诺·波特说:“谈到读书,首先应该明确目的。对读书的目的认识得越清楚,读书的信心就越坚定而持久。”

有目的地读书,就必须带着问题读,多想想:作者用什么样的思路解决问题?

解决方案背后是否有我熟悉的知识?

我还能把这个解决方案的原理应用在什么领域?

在此基础上,读相关段落,对于不理解又不重要的内容可略读或跳过不读。

在确定重点内容后,精读时加入思考:

“虽然说的内容一样,但这部分更加清楚明白,摘抄这里更好些。”

“这部分内容虽然不是重点,但承上启下,作者的行文结构值得学习!”

“这句话应该是提炼出的观点,让人印象深刻,值得摘抄。”

这样一边阅读,一边摘抄重点内容,加深记忆,促进理解,在揣摩,思考的过程中,促进知识吸收。

伏尔泰说:“书读的越多而不假思索,你就会觉得你知道得很多;但当你读书而思考越多 的时候,你就会清楚地看到你知道得很少。”

读书不思考,盲目照搬是学不到知识的,将自己的感想融入笔记效果更好。而“摘抄+感想”的模式很费时间精力。而且,大脑喜欢简洁的,对于密密麻麻的文字是不喜的,自然抵触看,效果总是不好。

以前我读书都是从头到尾的读,做的笔记也是密密麻麻,觉得总算读完一本书了,很有成就感。可是实在没有兴趣看笔记,导致笔记本被束之高阁,自然没有什么收获。

所以,笔记内容必须精心筛选,尽量提炼自己的感想,用最短的语句表达深刻的含义。

为了更有效的做笔记,在读书前就得做好记笔记的准备,确定阅读的重点,在读书时拿笔做记号,摘抄让自己心动的语句。

可是我们读书要集中注意力,如果不时停下来,一会儿画线,一会儿选择彩笔涂抹,总会觉得煞风景,败了读书的兴致。那么,有没有好的方法既能好好读书,又能在书上留下标记呢?

这就要和读书方式相结合,一本好书,光读一遍是不够的。很多会读书的人一般推荐先快速浏览找到重点和自己感兴趣的一页折角。再将折角的几页重新读一遍,仍然觉得好的,将另一边也折角。第三遍读两边都折角的那几页,将仍然觉得好的内容做记号。

其实,为了做记号,我们不知不觉已经将书读三遍了。你可能在想:不对啊!明明后面两遍都没有全部读完。这样想的话,就说明你还在做书的“仆人”而不是“主人”。

拿起一本书,我们必须以主人的心态,让书告诉我们,它有什么价值,值得为读它花费精力和时间。以“主人”的姿态读书,就会发现,洋洋洒洒的三五千字文章,对你有用的可能只有几句话或者几个片段。这样提炼出来的笔记才是有效的,自己愿意好好琢磨的和吸收的。

你会发现读书做记号,最后做成笔记其实就是不断筛选的过程,筛选出那些我们觉得好的内容,加深理解,什么样的内容才叫“好”呢?

最基本的要求是读后有共鸣之感。

“原来还可以这样想问题,真让人耳目一新!”

“从来没有见过这种表达方式,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描述的那么有感觉,作者把握文字的能力真叫人佩服!”

读书时能让自己有这样的感觉的语句就是让人心动,能够共鸣的语句,是值得做记号摘抄的内容。它体现了书的价值——丰富我们的内心,增长见识。

这类“这么一说确实有道理”“这篇文章颠覆了我以前的认知,重读和摘抄时仍觉得震撼让人信服”的内容才是你要摘抄的对象。去掉“理应如此”“读来虽心神愉悦,细想却没有给自己带来新东西”的内容,是不是让你的笔记大大缩水,变得精炼而短小,大脑更容易接收?

尽管这样,有时摘抄的文章还是有些多,这该怎么办呢?文章太长,就选择其中一段,找出代表这篇文章的关键句或抽出关键词,找不到关键词句就把小标题摘抄下来吧!这样简短的摘抄,过段时间再看可能当时看不懂,但仔细想想反应过来了,这样的摘抄状态是最好的了。

有些需要补充才能看懂的内容,就将结论摘抄,在记号后面的评价栏做些补充说明,下次再看就能明白。

有时做了很多标记,摘录下来内容太多,这种情况下不要急于做笔记,放置一段时间吧!说不定过段时间再看,有些内容就不那么重要了,可以舍弃。有些内容觉得还是那么重要,摘抄下来吧!

学习了记笔记的方法后,我尝试着改进笔记方式。发现简短而精炼的笔记的确让人记忆深刻,愿意时常复习。笔记本不再枯燥单调,标记的不同色彩和图案让它富有艺术的美感,看笔记变成精神上的享受。

我们不仅要多读书,用功读书,还得善于读书。

做一个善于读书的人,先从记笔记开始吧!将读书的目的从“为了读书而读书”转变为“笔记本上留下书的精华”,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读书”!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