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类别间漫长的衍化是其自身打破并始终趋向于均衡质属性影响下不断通过建立全新生存秩序而形成的必然性结果。在群体数量获得稳定递增保障基础上,人类由此通过驯化、饲养与主动培育等方式与其他生命类间别建立协作共生的生存秩序过程,也将随着对于环境要素支配综合能力的不断优化在包括感知、识别、联想、时间与空间关联认知等基础上合并表现为不断丰富与完善的综合情感与个体意志。
在逐渐确立了以太阳在感官极限半圆形结构范围内环绕运动周期为参照依据后,这种使得人类有效加强对于所处维度时间与空间关联认知的过程也由此使得人类更加注重半圆形结构范围的“天空”与地球所提供生存环境的“大地”间彼此的整体关联与相互对应关系。与掌握农耕技术过程相同的,这种由被动的观测与记录逐渐向更加主动性的、复杂与精细的方向发展过程同样是对于环境要素支配综合能力不断优化所产生的必然步骤。
整个过程中,如果最初阶段人类对于以行星木星在太阳一个运动周期内在其运动轨道“黄道”范围停留位置用于划分年份的十二等分相对应圆形表盘与时针,那么随着对于其他不同天体运动周期与生存环境中相应自然现象周期间相互对应关系的确立,规则圆形结构的表盘内容也由此逐渐添加了更加丰富的划分方式。
在添加了包括太阳运动周期内以行星土星停留位置所划分的二十八等分等便于被观测到的太阳系其他行星运动规律同时,更加注重天空与地面相互关联的人类也逐渐将感官范围内的昼夜交替现象以阴阳方式进行两等分划分、以季节更迭周期的四等分,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八等分方式等在表盘内彼此共存的划分方式。
实际上目前东方大陆保存完好的罗盘就是人类对于笼罩地面的半圆形球体结构范围内天体运动规律进行记录的平面压缩结构,也就是说在群体数量获得稳定递增的时期内,以太阳环绕运动周期为参考依据对于大量天体进行观测与记录并不断加强相互关联与对应关系的过程就是在圆形罗盘结构内不断加入不同划分方式与类别的过程。
由于通过农耕技术的掌握有效改善生存方式、并获得自身数量稳定递增保障的人类群体仅仅是处于地球提供生存环境内温带河流流域范围的极小部分群体,在与其他群体递增幅度较低、依然停留在以驯化甚至更加原始方式与其他生命类别共生的同类群体间对于环境要素支配综合能力优化进程的同步过程中,这些综合情感并不完善、倾向于相对野蛮方式的同类群体在逐渐通过改善生存方式获得递增数量更加稳定的保障后,显然在短时期内并不能够很好的继承优化程度较高同类对于生存维度内相互关联的认知,并将对于已经形成的认知体系产生不同方式的破坏。
因此即便同样处于以黄河流域下游地区为源头农耕社会的同一地域,目前绝大多数使用罗盘进行推演与计算的人类依然并不能够真正对于以圆形罗盘方式进行记录的过程与含义正确理解。而在信息分享更加困难的时期,即便生存在同一时间段内,由于群体间对于环境要素支配综合能力优化的同步进程所导致大部分人类依然同样无法对于这种记录过程与相互对应关系形成正确的认识。这种在不断加强时间与空间关联认知过程中以天体运动规律进行划分、并蕴含天空与地面相互关联与相互对应观念的记录方式也由此逐渐衍化为包括阴阳、两仪、四象、八卦、五行等零散的认知体系。
目前很难将由群体间对于环境要素支配综合能力优化同步进程所形成的零散认知体系间彼此先后顺序进行明确的推测。但依据目前人类的考察资料,虽然地域间彼此记录方式、标记符号与命名都存在着显著差异,但在距今约3500-3000年前的时间段内,以十二等分表盘结构为基础对于天空与地面相互关联与相互印证的观念无论在黄河流域、两河流域以及尼罗河流域都存在着60进制的相似计算方式。也就是说随着人类对于时间与空间关联认知的加强,无论以甲子的年份划分方式,还是更加精确的小时记录方式,都是在十二等分规则圆形基础上与其他划分方式相结合所形成的更加精细的计算刻度。随后在不同农耕地区衍化出更加精确的几何与计算方式显然也是来自这种记录方式的传承,而并非无端的产生。
另外为了更加精确标记规则圆形结构内以等分方式划分的不同区域,不同农耕群体间同样采取了将被等分区域内记录天体间以直线进行链接,并用地面的与之相似结构生命体、器具、房屋等进行标注的共同方式。目前被广泛认知的星座观念就来自于这种标注方式,实际上这种链接与标注方式同样是随着人类不断优化对于环境要素支配综合能力,对于天空与地面彼此关联与相互对应关系产生认知而逐渐形成的。由于是人为的进行划分与标注,因此这种划分往往在各地域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别,大陆东方所标注的勺状北斗星群在两河流域则与其他天体拆分组成耕犁形状的不同星群。
作为加强对于维度内空间与时间关联认知的必要过程,这种标注与划分方式使得人类更加注重感官范围内对于天空与地面整体的彼此关联与相互对应关系,同时也有效的推进了人类对于由天空与地面所构成维度内物质状态所遵循共同衍化规律的探寻。也就是说人类加强时间与空间关联认知并逐渐产生对于物质间遵循共同衍化规律探寻的过程,是在自身群体数量稳定递增前提下通过基因数量的增加实现综合能力不断优化所产生的必然结果。
与目前人类对于“宇宙”范围内以密度划分维度间量变所积累复杂关联的不同认知观念相同的,在通过个体数量递增对于维度进行填充与覆盖的整体衍化进程中,一旦通过观测工具所积累大量信息对于维度内共同生存范围进行明确界定,对于环境要素支配综合能力不断优化的人类将在综合情感与个体意志完善过程中,自发的产生对于维度内一切物质共同遵循的衍化规律产生认知。
这种现象也是随着多细胞结构生命类别染色体由量变所积累结构与数量的变化而形成对于维度内相互关联识别能力提高所产生的必然过程,而其中的主要区别在于目前人类尚未通过不断进步工具所观测与记录的信息对于物质状态共同遵循衍化规律形成完全具有说服力、完整的认知体系,而在以黄河流域为发源地的大陆东方,至少距今约3000年前,人类已经能够依据罗盘所记录信息在不断印证天空与地面之间彼此关联与相互对应关系基础上形成了由半圆形球体结构天空笼罩于水平地面被命名为“天下”的共同生存范围。在相互对应关系影响下地面可以视为平坦的天空,天空则被视为地面的立体结构,并由此衍生出对于天下的范围内物质状态共同遵循的衍化规律统一与完整、被命名为“道”的认知体系。
根据用于记录象形类文字的考察,无论是金文中以代表四通大路的“行”、代表观测、思考的“首”与代表行走的“止”合并组成“道”字,还是更加古老的甲骨文中同样以四通大路的“行”与代表直行的“直”合并组成的“德”字,实际上都表明了无论任何时期对于共同衍化规律产生认知的人类个体都能够在叉路口领导其他个体。也就是说随着群体数量不断递增,即便在通过生存方式改善获取群体数量稳定递增的同一农耕社会环境中,分裂父母体在子体脱离母体后行使遗传责任的过程也将由于对于所处维度内物质遵循共同衍化规律认知能力而逐渐形成明显的个体差异。
因此为了便于实现优化程度的同步,分裂父母体在子体脱离母体继续成长的过程中,在基本生物本能基础上对于物质所遵循衍化规律的教授与传递也逐渐倾向于使具有道德领袖所进行的共同传授。作为随着群体数量递增而加剧个体生存难度在遗传方式上衍生出必然性改善,依据感官范围相互对应关系形成对于共同衍化规律认知程度决定个体在社会承担的领袖职责与社会关系也是人类社会层面适应自身分裂与遗传方式所产生自发的衍变。
因此在群体数量稳定递增前提下,以黄河流域下游为发源地,包括中游地区、下游平原地区的淮河、济水、以及其他黄河支流、长江流域等“天下”范围内,具有血缘关联、以婚姻与家庭为单位的城垣间都自发的形成了这种由遗传与分裂方式所决定的社会关系。
在确定共同生存范围后,人类对于包括自身在内一切物质状态遵循共同衍化规律的衍化进程往往倾向于界定某一假想的源头,与目前造就浩渺“宇宙”范围的奇点大爆炸假想源头相同的,这一时期与“天下”范围相对应的圆形结构罗盘中,人类同样倾向于物质状态漫长的衍化进程是由圆形结构圆心向周围扩散而形成的,也就是说罗盘内越靠近中心的位置越接近物质状态共同遵循的衍化规律。
而罗盘中心位置在“天下”的范围内又分别对应着天空中以太阳运动轨道区域“黄道”圆心与地球北极延长线附近以北极星为代表的天体群,以及地面对于共同衍化规律认知程度最高、具有道德的领袖个体。由于这一时期人类并不能够有效计算出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轨道“黄道”并非规则圆形,因此“黄道”圆心与地球北极延长线所对应的天体也因此存在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