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广州将近一年,现在记录第一是想给自己一个回忆,最重要的是给今年被深圳购房新政暴击的刚需,给大家换个思路,换个生活方式。
逃离深圳那年已经37岁,不是女人最好的年华,在深圳是无产阶级,没错,就是个loser。
2019年年中的时候,租住的房子已经涨价到快7千,年底房东又要卖房,住了不到2年又要搬家,家里老人在内心已经比较崩溃,拖家带口的居无定所,换谁都难以接受;随即提出搬回老家生活的建议,毕竟老家也是内地新一线城市,有全款房,虽然收入比不上深圳,但至少吃喝不愁,最关键的是解决了住房问题,老人都希望有个稳定的生活,何况是一个带着孩子的女人,生怕我再次收到生活的打击,这个时候你们肯定会奇怪,那为什么你又要羊入虎口跑到广州来找刺激,回去不是挺好的嘛。有这个问题的亲,可以参照我上段背景说明,快40岁无房无产的回去,比幼儿园同学还惨,我也是要面子的好吗?
已经卖惨到现在,肯定也会有人好奇,你来深圳15年了,怎么混的这么惨?来自内地新一线城市,按理说起点不低,底子不差,怎么都到了快流落街头的地步。
就是因为有这么多不合理,才是让人内心有点崩的根源,211本科毕业,作为应届毕业生签约国企,户口工作一条龙解决,也在深圳房价没起来之前买车买房,属于现在来深建设者口中那种,来得早买房早的那伙人,至于后面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失婚失业失产,到时候另开个文章说说吧。
人就是这么奇怪,生活越是欺骗了你,你还越要向生活扬起你那不屈的头颅,再次告诉生活:你瞧着吧,我一定不会让你看我笑话的。当家里老人提出回乡的建议,我第一时间就拒绝了,面子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世界上不只是深圳一个一线城市,隔壁的广州,你的有多眼瞎才看不到呢?
这里插个分割线讲讲我对广深两地的认知变化,在这次来广州定居前,之前因为业务关系来过几次,往多了说应该不超过10次(15年10次,比大姨妈还少),对广州印象就是交通差、人多、感觉城市也旧旧的,唯一亮点就是好吃的多(一直吃货本质没变,最穷的时候也没有降低标准)。作为一个一线城市,没看到太多高楼大厦,也许是我去的地方不对,更多的是感受到市井气和生活气息,工厂感觉也没深圳那么多(可能也没去对地方,听说广州工厂在白云的多),15年来印象普普通通。
从父母有了回老家的想法,深圳的房价和我当时的状况,马上买房安居肯定是不可能的,但为了不灰头土脸的回老家,我还必须坚守在大湾区,随之目光转向了东莞和惠州,这两地方房价还是比较合理的,除了产业结构单一、教育差和医疗水平低之外;当然这几点也是家人最看重的,孩子明年读小学、父母古稀,再去这几个不靠谱的城市,还不如回老家,老家也是教育大省来着,难道比南方城市差?(父母那一辈一直觉得广东这边没文化的多)
刚好千年难遇的疫情在这个期间爆发,钟南山院士的再次出马,似乎给广州增加了一个闪亮的城市名片,父母当时就认为,住的离钟南山近点安全感强,这时广州落入了我的思考范围,城市是一线,房价却是二线城市的标准,按照均价在3万出头(当然广州大,增城、从化那些加上会拉低城区的价格,贵的地方也是贵的不要不要的),而且广州的学校、医院也是华南龙头,不用再像深圳一样打破头上学(当时还没发生深高学区房新闻,但身边朋友小孩读书难、深圳学位紧的事情早有耳闻)。
选定广州,我也是佩服我的行动力,先办理户口,在市区买房是需要广州户口的(不限购的地区没要求,但我在深圳就住市区,实在不能忍住去了广州还住郊区),按照人才引进政策做了学历入户,这里插一句,广州入户门槛其实比深圳高的,我也是提前交了半年社保+统招本科(必须有学位证)才办的户口,中间发生的波折和故事也够写个文章了,而且通过办理入户,我也算是半个广州入户通了,大家有这方面的需求和问题需要解答,我下次开个贴专门讲这快。
回到正题,4月初来到广州,刚搬到租住的公寓,朋友介绍的中介就开始约我看房了,那时候工作没着落,又赶上清明节,实在没时间,就约到节后。现在还清晰的记得,4月7号下大雨,中介一大早就说安排了三套房子让我去看,对于我一个下了公寓就找不到路的外地人,对于这三个地方完全懵逼,加上那天大雨倾盆,实在不想出去,不过中介已经到了楼下,又不能鸽了人家,只好穿着拖鞋出门看房了,后续就鬼使神差的定了一套房子(无业+户口还没开始办)
这个中间的过程就不赘述了,直接给大家报结果吧,也许是疫情捡漏的机会,我以不到3万的均价,买到了滨江东的电梯三房(滨江东中山大学地段,广州的伙伴们大概知道那里,往北一点就是一线江景豪宅片区,往南挨着中山大学,住的是广州最有文化的人),这套房是当天看的第一套,看了就下定。8号开始找工作,22号开始提交入户资料,赶在了5月底完成入户登记,5月21这天上午拿了户口本,下午就去做了网签,一切尘埃落定。
再次声明,帖子不是卖惨,更不是炫耀,将近40岁的单亲妈妈,能走到今天,实属不易,前尘往事也不会纠缠,再次利用文字记录心情,收获朋友就很开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