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龙图是剑垛式的人物,古来有许多精巧的折狱故事,这些故事容易堆在一个人身上。在这些侦探式的清官之中,民间的传说不知怎样选出了宋朝的包拯来做一个剑垛,把许多折狱的奇案都射在他身上。包龙图遂成了中国的歌洛特.福尔摩斯。”
——题记
提及包拯,我们脑海中总会弹出“青面,额有月亮伤痕,公正严明,铁面无私”的一系列弹幕,大概是金超群老师所演的《包青天》深入人心的缘故。被神话的人物形象总是集聚了光环效应,传颂的事迹或真或假,或被夸张放大。然而这并不重要,作为公正廉明的代表及东方的福尔摩斯,他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供后世瞻仰攀登;是一盏不熄的长明灯,点亮百姓心中的信仰与希望。
如果说包拯的一生是一方无垠的苍穹,那么“孝”“忠”“智”就是苍穹上方上点缀的闪耀星光。29岁中进士,39岁出仕。其中10年,以亲侍老,在父母亡后守孝期满亦不忍离去。42岁任端州知府,端州为产砚大州,此前历任知府均敛取大量砚台送与朝中大员,数倍贡品制造量。包拯在位期间,令贡品满足进贡需求即可,在位期间没拿走一方砚台。可谓“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后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57岁任开封府尹,相当于今天北京市代市长,在位期间敢于惩治权贵们的不法行为,坚决抑制开封府吏的骄横之势,并能够及时惩办诬赖刁民。百姓亲切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59岁任右谏议大夫、权任御史中丞,在位期间,弹劾朝中权贵不下30人,权贵或降职、或罢官、或法办,当时在官场流行一句时髦语叫“包弹”,为官清廉正派,就叫“没包弹”;贪官污吏就叫“有包弹”。欧阳修称其“少有孝行,闻于乡里;晚有直节,著在朝廷”,64岁因病逝世,谥号孝肃。
开封府的街头巷尾,至今仍流传着不少包拯的断案事迹,有口皆碑。《宋史.包拯传》中所记载“牛舌案”,充分反映了包拯的执政智慧。在农耕社会,耕牛的价值非一般牲畜可比,普通人家一生或只拥有一条耕牛。故官府明文禁止,耕牛除老弱病残不可宰杀或售卖。在包拯任安徽天长知县时,遇见了一桩奇案,来者为小农,家中黄牛被割去了舌头。按说,黄牛被盗,县里审了不少,这被割去舌头,是头一回。无舌黄牛难以进食,不久就会死去,小农备受打击,心急如焚。包公判断作案动机是报复,作案者和小农曾有纷争,想出了割牛舌的狠毒招数。作案动机为合理假设,但茫茫人海,如何找寻作案者呢?是否会像从前的知县一样归为无头案呢?包公构想了一个成本极低的执法方案,他对小农说:“杀牛并鬻之”,作案者既是和你有仇,便会时刻关注你的动态,如果发现你杀牛并售卖,大概率会禀告官府,一切将水落石出。你不必害怕杀牛触犯法律,有什么问题,我包拯替你担着便是。小农回家杀牛鬻牛。第二日,果然有人禀告有私宰耕牛案件,包拯大喝:“大胆歹徒,为何割了人家牛舌又来告人私宰耕牛?”作案者心中有鬼,只得乖乖伏法。类似断案事迹不胜枚举,现记录于开封府内有“杖脊滑吏”、“盗贼伤人”系列,显示了包公的廉洁断案、刚正断案、智慧断案的执政智慧。
包拯作为古代清官的典型代表,其背后承载的反腐精神与断案时显示的公平正义放在过往与将来仍是醒心药石与正舟之舵。反腐倡廉进入深水期,清正廉洁是未来用人导向,作为党员干部,“要当现代的铁包公,对腐败现象零容忍”。更应在执政时秉持法治思想,恪守公平正义,筑牢法治根基。“公生明,偏生暗”,“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北宋时期朴素的戒石铭放在今天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指导着我们前行的道路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