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一个职业的价值?不同人也许会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工薪、职位、发展空间、公司福利等等,最符合当下大多数人的理想职业莫过于“钱多事少离家近,位高权重责任轻”的职业了。无论我们对职业的价值有多少条评价标准,在过去,确定一个职业价值几何往往可以用下面给出的这个公式来进行定位:
职业价值坐标系:行业X企业X职业
不难想象,在过去计划经济的社会体制之下,资源导向型的分配制度决定了有些位置要比另一些位置更容易获得资源。一个职业的价值首先被其所在的行业大背景所决定。
在过去,人们想要找到一份“好工作”往往需要经历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你要选定一个行业;
第二步,在行业里面选定一栋好楼,最好是豪宅;
然后努力向上发展,能去2楼去2楼,能去3楼去3楼,万一有一个地方有玻璃天花板去不了3楼,就不妨跳到一个小一点的楼房里面,尝试去它的3楼。
然而在改革开放后的今天,资源至上而下导向型的分配模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全新的行业和闻所未闻的职业大量涌现,相比于过去,人们有了更多可选择的选项,职业所处的位置不再像之前那样对资源的获取占据绝对影响,个人的能力、素质的影响被放大,人们有了更多的可能在今天这个时代中实现自身的世俗理想。
因此,全新的职业价值坐标就会出现,叫做圈子、能力与特色。
新的职业价值坐标系被定义,就注定要建立新的秩序,进行重新洗牌。
面对新的职业价值坐标系,最有危机感的人,应该是那些纯靠年头和资历混到企业中高层,但是又并没有进入资源层、脱离职场的人。
在这个全新的价值体系中间,个人的增值策略肯定也会发生改变。
第一个,持续放大自己的影响力;
第二个,持续提高自己的能力;
第三个,持续宣扬自己讨人喜欢的特色。
以前我们把能力存在组织里面;后来我们把能力存在钱里面;到今天我们可能有机会把自己的能力存在圈子和影响力里面。
那么在这个时代,该怎么样拓展自己的竞争力呢?
第一个就是要走出去发展圈子,尤其是同行和同好的圈子。
从现在开始,每个月至少有3次跟自己弱关系圈的人见面。
第二是持续提高自己的能力。
当我们进入一个圈子,不妨问自己3个问题:
有什么事,我在这个圈子里面比较有能力优势的?
有什么事,我在这个圈子里面对大家最有价值的?
有什么事,是我真正感兴趣的事儿?
如果你能找到这三者的交集,就持续地做这个事情,你很快就会在圈子里面形成一个独特的能力标签和优势。
第三就是放大你的特色。
这是一个个性化的年代,最大的风险就是你是一个毫无特色的好人。
所以当面目模糊的专业人士越来越多,人们就只记得有特色的人,而且会跟其中认同的人开始互动。
持续地在圈子里面放大自己的影响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强化你的特色,你的职业身价就会越来越高。
综上所述,在今天这个时代,让自己职场增值的3个方法:
第一个是不断建立弱联系,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第二个是找到自己的差异化能力优势;
第三个是持续放大自己的特色。
未来的世界,必定是一个个性化的时代。世界已经从过去的高理性时代,进入一个高感性和高概念的时代,有6种能力是非常稀缺且重要的。分别是:
设计感、共情能力、讲故事、整合、娱乐感、意义感
第一、设计感
设计是“设置一种计谋,让事情得以推进”。也就是说,优秀的设计总是创造出一种新的解决方式,让事情得以顺利进行。
第二、共情能力
简单来说,就是站在别人角度思考,甚至思考得比别人更深入的能力。
比如说一个优秀的产品经理总能捕捉到连消费者自己都没有察觉的市场需求,就是因为一个好的产品经理能够站在消费者的立场角度去思考,从而挖掘出你都没有意识到的需求。
在比如说,比如你在网上看到的一些文章,觉得讲出来一些你特别想讲但是讲不出来的东西,那个作者其实就很有共情能力。
第三、讲故事的能力
第四、整合的能力
行业不断跨界,领域不断变化,最强不是总在从头学习,而是持续整合的人。
第五、娱乐感
简单来说就是一个“让你觉得好玩的能力”。
最后一个能力是意义感
意义感是一个人自我领导和领导他人的能力。
未来世界变化太多,我们基本上不可能在开始做时就明确的知道结果。但是如果你不全力以赴的做,就一点胜出的机会都没有。——这个时候该怎么办呢?
领导者会对这个事情本身赋予一个意义。
当做这个事情的过程都已经值回票价,你可能就不会太过关注结果,但这种状态是最有机会胜出的,所以如果有什么东西能抵御不确定性的话,那么就是确定的意义感。
传统的技术专精在今天这个时代并未失去意义,那些过去受人尊敬的工艺匠人,专门从业者在今天依旧具有重要的价值,科学技术的进步永远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占据一席之地。而在这个时代,真正的赢家就是一个能用高感性能力跟高科技合作的人。
对此,丹尼尔·平克的表述是:
一、不只有功能,还重设计;二、不只有论点,还说故事;三、不止谈专业,还需整合;四、不止讲逻辑,还给关怀;五、不止能正经,还会玩乐;六、不只顾赚钱,还重意义。
但我觉得只有具备了功能、论点、专业、逻辑、正经、赚钱等前者条件,才可以谈设计、故事、整合、关怀、玩乐和意义等后者。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有价值的玩乐并不单单是个人的兴趣爱好,而是强调这种爱好对于他人的影响。
比如,一个金融领域中的从业者很喜欢喝咖啡,业余时间对于咖啡也有一些自己的研究心得,假如金融圈的大多数人都有喝咖啡的喜好,而他的确能够帮他们更好地喝咖啡,这叫价值,他提供的价值叫帮大家发展爱好;
又或者这个圈子有聚会的喜好,但是缺乏主题,而他能聚众喝咖啡,这也叫有价值,这时他提供的价值叫做提供聚会组织;
当圈子里很多人都能提供“教你喝咖啡”或者“组织聚会”的时候,他需要升级自己的价值,就需要特色——你更加温暖、精专、幽默、体贴……
那我们能如何提升某一对他人有价值的能力呢?
能力的上升本身需要3个东西:新知、练习以及同辈反馈。
很多人抱怨自己周围的环境不好,周围人思想观念陈腐,自己实践机会不多,能够得到的有效反馈就更少。但圈子本身就是一个加速提升能力的地方。所以,正确的思考是:你有多少能力,先进入什么圈子;在圈子里提升了能力,你可以考虑再换朋友圈。
多和同侪接触,不要总想着在家憋大招——这个心态本身就是能力不足的表现。
很多人内心持续地和同事、同行较劲,觉得他们水平也不怎么样,怎么过得这么好?等到有一天分出来赛道,你就意识到,其实你们是不同赛道的人,不是对手,恰恰是最好的合作伙伴。
所以也思考下,你是什么人?你身边的竞争者、同事、资源各自是什么人?你能和谁是最好的伙伴?
一般来说,未来的职业会发生以下几方面的变化:
1.外包的产生与内部抗衡
各行各业内可以被规范化、信息化的领域,都在逐渐完成三个阶段:规范化分工、技术化提效、互联网化放大,前面2步会极大提升效率,而后面1步是杠杆,会放大影响力。
一旦一个专业职位进化到技术化,一个公司的工作量就已经不足以喂饱这个专业岗位,产量高于需求必然导致向外接活,这个职能就从公司内部走到了市场外部。
从公司子机构到独立运营的外包子公司,从企业员工到个人品牌是必然趋势。
内部员工和部门抵抗这种变化的方式有2种,一种是自己按照这个进化路径走,壮大扩张,成为全市场的外包;一种是自己深刻理解业务,形成与企业的深度联盟。
2.持续差异化内容导致马太效应
持续输出差异化的内容是吸引注意力的核心,有持续生产能力的人和组织会越来越强,形成独特的品牌或时髦的说——IP,而同质化的内容和服务会逐渐消亡。
3.中间商、信息差、价格差的业务很难行得通
4.什么在消亡,什么在进步?
能够被规范化、技术化的手工业、基础体力和脑力工作在消亡;
廉价生产力在海外外包;
使用人的独特能力的职位在崛起。
正在消亡的:制造业工人、白领、法律咨询、保险计算、工程造价、司机、银行柜员,还有编辑……
正在兴起的:艺术类的职业,画家、音乐家、服务员、知识管理和个人规划专家、讲师、产品体验师……
基于这样的职业变化趋势,我们来讨论一下当前很热的一个词“自由职业”。
很多人对这个词有很大的误解,或许是“自由”一词给了人太多美好的幻想和不切实际的希望。自由职业的本质其实不是自由,而是职业能力。
在一个人的职业生涯中,人与职业有三个阶段的关系:雇佣-自由交易-共创。
对于“自由职业”,你期待的自由,短期是“不需要非得和这些人交易”的自由;长期是“不需要为钱工作”的自由。而这些期待,其实是自由职业者和非自由职业者的共同期待。
以一个产品为例,所谓的职业能力可以包括三个部分:
把能力封装成产品的能力(产品能力)
把能力卖出去的能力(营销能力,也包括很多人熟悉的“个人品牌”)
自我管理、持续学习的能力,以及基本的财务、法务能力(运营能力)
而人和组织的关系有三个层次,雇佣-不得不为你干;交易-选择为你干;共创-我们一起干。
“组合式工作”对于自由职业者来说或许是一种可以考虑的工作方式。
有一个朋友曾深陷生活与工作不能平衡的苦恼,后来他开始尝试这种叫做“组合式工作”的方法,他把自己的工作分为:“有薪工作、学习工作、家庭工作和义务工作4个部分。每年用6个月时间上班,3个月时间学习,2个月时间和家人在一起,还有1个月的时间从事义务工作”。
因为是连续的全职的学习、工作和陪家人,效率会非常高,往往比零零碎碎学习的人快很多。家庭工作和义务工作给人提供了归属感和意义感,学习工作让自己持续升级。哪怕只有一半的时间用来工作,收入和产出会高很多倍。
如果你也是一个自由职业者,也许你也应该尝试下这种组合式工作。你可以尝试这个方法:
在纸上画一个正方形,然后第一笔画出你工作的比例,然后在剩下的部分划成三块,分别给学习、家庭、义务工作,并且在定下来之后,坚持一直做下去。
其他的自由职业形态
第一种:在地青年
跨国公司有一个说法,叫做“全球化思考,本地化行动,”think global make local,职场也是一样。在所有人都涌向大城市的同时,有一股新的力量,年轻人开始思考在都市以外拥有自己的生活舞台,回到当地发展,以“在地生产,全网销售”的方式发展自己的事业。
为什么会出现在地青年这样一个自由职业形态呢?
互联网和物流的发达给了所有二三线城市一个重新崛起的机会,当地特色和互联网+有很多可能性;
随着消费升级,真正特色的、自然的当地优质资源正在变得越来越稀缺;当地的用人成本很低,生活压力小,独特的生活环境,更加符合人的生活本性
第二种:新工匠
找到一门你独特的手艺,成为一个手艺人也越来越成为一个好的选择。
第三种:社会企业与公益
你身边有哪些社会问题?有什么是你可以通过公益、社会企业或企业的公益活动解决的呢?这背后也有新的职业机会。
在《驱动力3.0》中,丹尼尔·平克提出来三种现代工作者内驱的动力:自主、精专以及意义感。
我想正好和这三种工作形态有所对应——“追求自主的在地青年、追求精专的手艺人,以及追求意义感的社会企业。这三种不同的职业方式,也是未来自由职业者有可能工作的方式。”
总之,在地青年通过地理资源定位,手艺人通过自己痴迷的一门领域定位,而公益和社会企业通过身边你自己关心的社会问题定位。
洋洋洒洒整理了这么多,如果用一句话代表我对自由职业态的理解的话,那就是:“通过从事所谓的自由职业并不能获得自由,真正能让你获得自由的,是自己的能力。而能力的提升,又是一个无止境的荆棘坎坷之路。自由之路仍旧漫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