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看了李安的新片《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3D/4K/120帧/秒确实是前所未有的清晰。
如果你家的熊孩子平时看起来很沉默、也不好动,却经常因为一些你觉得不值一提的小事还反应过激,恭喜你,你也许养到了“比利林恩”式的孩子。
比利林恩是个非常有潜质的内向者,为什么这么说?
在加长悍马车上,他并没有像其他士兵那样喳喳乎乎有一句没一句的聊天。在记者招待会上,他一直没有发言,直到最后压轴才说话。他并不是一个主动挑起话题的人,但你从他的回答中,能感觉出他内心的真实和思考的深度。他经常沉浸在自己世界里,别人在说话的时候,他在回忆,举行典礼时,他在回忆,参加午餐会,他在回忆。无论在什么环境里,他看到的是他自己的内心世界。
在《安静——内向性格的竞争力》一书中,是这样定义内向和外向。
内向的人倾向于“思想者”,他们主要的品质:善思辨、理智、好学、谦和、敏感、有思想、庄重、慎思、思想精妙、内省、内显、温润、冷静、谦逊、喜静不喜动、腼腆、迟钝、脸皮薄。
外向的人倾向于“行动者”,他们热情奔放、胸襟开阔、善交际、合群、易激动、居高临下、行动果决、活跃、爱出风头、脸皮厚、张扬、大大咧咧、无所畏惧、爱抛头露面。
作者苏珊凯恩在书中提到这样一个实验。
卡根教授及其团队以哈佛大学儿童研究实验室的名义招揽了500名4个月大的婴儿,精心选择了一些新鲜事,让婴儿听录音和气球爆炸的声音,看彩色的手机在他们眼前晃动,闻酒精棉签的味道。有20%的婴儿一边嚎啕大哭,一边用力蹬着双腿并挥舞着胳膊。卡根称他们为“高度应激群体”,之后婴儿长到2岁、4岁、7岁、11岁的时候,再次接受陌生人和新鲜事物刺激的反应的后续实验。结果表明,“高度应激刺激”的婴儿更有可能发展为严肃、谨慎性格的人。
电影中,多次表现了比利林恩的“高度应激反应”。
他在巡逻集市时,看到周围人的一举一动都觉得是危险。有人从兜里掏打火机,他觉得可能是掏枪,有孩子在高处放鸽子,他觉得可能是射击位,有人赶着毛驴从暗处的小巷过来,他提高了警惕。而他的战友还若无其事的准备从一群孩子手上买碟片给自己的女儿。突然有人大喝一声,把孩子吓走,可却把林恩吓得不轻。
在他参加真刀实枪战斗时,队长蘑菇战前训导,林恩脸上的表情已经紧张的不行,红着眼睛,肌肉按耐不住的抽动,一场混战之后,蘑菇再次召集冲锋,比利林恩的脸有个特写,肾上腺素多到扭曲。
在他中场回家的晚餐桌上,姐姐凯瑟琳一直发表父母不喜欢的言论,母亲愤起拍案,明显感觉到林恩的反应过激。就是你能感觉到,拍桌子的响声刺激对他心里产生的影响,是明显高于常人的。
即使林恩是如此的高应激、高敏感度,但他却不像他其他战友那么冲动,遇到危机时,他异常冷静。在混战中只有他发现队长蘑菇负伤并且被恐怖分子近身袭击,他义无反顾去营救队长。在搜查一户当地居民的家时,队友和男主人剑拔弩张,他及时解围,避免流血冲突。在面对商业大亨的糖衣炮弹,他仍然能坚持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不是美国精神,只是我每一天的生活”。
这就是内向者的潜质。他一直在思考自己对现状的困惑,话不多,却非常真实,内心世界饱满而丰富。啦啦队女郎被他深深吸引,家人看中他,战友需要他,长官认同他。
现在好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个活泼开朗的外向型,看了这部电影,接受孩子做个内向者也不错,至少在一群外向者中可以冷静的思考,就更有可能脱颖而出。
未来也许是属于思考型的内向者的世界,李善友在混沌研习社里,提到社会现在需要的是思考型创业者。过去的企业家们在学管理学,而代表着未来的创业者们在学哲学,王东岳的《物演通论》。
巴菲特是思考型内向者,《安静》用整个第七章来阐述“华尔街崩溃了,巴菲特成功了”。
如果你的孩子表现出,内向者的特质,请像对待大熊猫一样对待他们。千万不要让他们适应主流,强迫他们变得外向。内向者才有可能成为引领未来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