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育高认知能力的孩子(认识孩子不同阶段,体验式教学)

孕育高认知能力的孩子

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小版,他们并非一生下来思维水平就达到了大人的程度,而是有着自己阶段性发展特征。儿童凭借本能的兴趣去感知周围的环境,将环境中的信息加以组织、整理,内化为内在秩序,再对新的事物产生兴趣,开始新一轮认知....一步一步将认知到的概念整合成为一个系统。

孩童成长四大普遍阶段: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从出生到青春期以固定的顺序经历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这四个普遍阶段。

第一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基本上在0-3岁,在这个阶段,儿童不会通过与他人交谈事实来获取知识,只能经由“做”来完成认知。你只有让他去做,反复做,儿童的认知是“做”的产物。当儿童在家中感知自己的身体、把握身体行为之后,他就可以支配自己的身体去探索外面的世界、开发内在的认知了。

第二阶段前运算阶段是3-7岁,这个阶段的儿童逐渐开始使用象征性符号思维,出现心理推理,并更多使用概念。比如拿起车钥匙他会和汔车联系在一起,推算你是要出门吗,但他们仍然尚未具备运算的能力。孩子5岁学珠心算,7岁象棋,早了!因为孩子左脑2岁半才开始发育,男性左脑甚至要25岁才完全发育成熟。0-12岁是生命唯一可以均衡发展的时期,如果在这个时期我们过度透支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生命在情绪、感觉、心理等部分就容易缺失,孩子的感觉可能发展不够精微,生命会更多偏向理性,不够温暖与柔软,他的人格可能不会被完整地建构。养育孩子一定要尊重儿童的成长节奏,等孩子的身体、情绪、感觉、认知、心理、精神建构好了,我们就可以适度地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开发孩子的天赋潜能。6-9岁是一个人形成精神和气质的关键期,可以帮孩子报一些音乐、舞蹈类兴趣班,10岁以后勉强可以报围棋、象棋等要使用逻辑思维能力的兴趣班。

第三阶段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孩子能够主动并且恰当地使用逻辑,但他们的思维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还不能脱离具体的物理属性,不能真正理解抽象、假设的问题以及涉及形成逻辑的问题。养育孩子时不要焦虑,一定要有等待和守望的意识,不要过早地把这些题目给孩子,让孩子们在认知上超负荷发展,透支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第四阶段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这个时期人已经发展出抽象思维能力,儿童的思维已经超越了对具体可感知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这种能力一直持续到成年时期。当生命进入形式运算阶段,孩子的认知才可以逐步不依靠实物来认知,从而不再局限于具体的形式,这个阶段有可能是15岁,最起码也要10岁以后,在这之前的认知必须以感觉体验、实物教学为根本,这是为了保证儿童的感觉、知觉、经验顺利过渡到认知。

体验式认知使儿童爱上学习

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

真实、可触摸、鲜活的体验这种认知就叫体验式认知。现代科学证明:人最大的储存器官是身体,我们的每一个细胞都拥有智慧,我们是分布式智能系统。很多东西可能大脑已经不记得了,但身体会记住,启动我们的身体来参与认知可以达到四两拔千斤的效果。

例孩子摸树皮时不说话,让他感觉,等他把这些感觉内化到生命里的时候,你就说一句:“粗糙的,树皮是粗糙的。”从感觉到知觉最后上升到概念,再如孩子拿着毛巾咬,你先不说话,让他去感觉、知觉,等上升到经验,你再给他当下那个感觉命名为“软软的,毛巾软软的”,认知就是这么完成的。

身体参与的学习永远不会忘记

有部分学习,不是学得好,是他们记忆得好,记忆当然很重要,但学习的本质不是记忆。当学习就是学习书本,孩子没有经历自我创造的历程,教育就只能为考试服务,不能为生命发展服务。

给孩子自由,孩子才会对某件事物开始感兴趣,这就叫本能兴趣。有了本能兴趣,孩子就会去感觉它,从感觉上升到知觉,体验它,用心智加以组织整理形成概念,再在内在建立有序的系统,这就是概念群;如果我们想让孩子在未来 学习中的认知轻松、鲜活、极具潜力,我们就要让儿童在10岁之前体验数以万计的感觉,这个过程完成不可由他人替代,不能通过语言和文字,必须经由感觉体验和实物教学得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