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读书法:3个步骤有效提升阅读的速度和质量

钱学森藏书的目的并非在于藏,而是读有所用,如其所说:只学了书本知识还不够,问题在于学了,把书背熟了,还要在研究实践中灵活运用,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活生生的方法和工具。

钱学森终身提倡“万万不要死读书”的读书观,也就是要把书读“活”,能够在实践中运用理论知识。

所以,他经常鼓励别人读书治学要结合实际,因为“脱离了实际,你还谈什么呢?”

当然,钱学森并不反对研习理论知识,而是提倡要坚持理论与实际的辩证结合。

他说:“理论脱离不了实际,实际也脱离不了理论。理论跟实际是冷与热的结合。

搞理论的头脑一定要冷静,但完全学院式的研究是不行的,一定要投入到火热的实际斗争中去。一冷一热,要结合。”

除苦读之外,钱学森还通过“三到”读书法,有效地提升了阅读的速度和质量。

那么何谓“三到”读书法?

“三到”读书法是指在读书过程中始终坚持眼到—手到—心到,通过精读与著者进行深度对话,其后将图书内容提炼为自身的思想或观点。

其中关键的一步是“手到”,也就是做读书札记。

钱学森喜欢握笔读书,以便随时写下读书札记,具体形式有眉批、首批、旁批、侧批、夹批,亦有圈点、画横线等。

钱学森的札记言简意赅,内容主要包括感想、心得、疑问、见解,亦有表示赞赏或批评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阅读的即时体会,甚至还有一些札记是修改图书和期刊中的错别字,可见钱学森的严谨与认真。

钱学森的“三到”读书法是深入书里,汲取有益养分。

正如他所言:“多读书,批判地吸取他人论述的营养;自己关起门来写,是不能成功的!”

新的事物总是从旧的事物中生长出来的,新的苗子出来了,我们加以分析总结,提高到理论,理论就成为指导新生事物发展的东西,就可以改造旧的,旧的可以变为新的东西!

当你已经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又会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作指导,你看书就会很快。

人家的东西,一翻就知道它讲什么了,能够较快地看到他有什么实际的成功和哪些不足。

钱学森还有一个值得借鉴的读书法,即精心选择参考书。

1961年10月28日,钱学森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师生大会上做“谈谈工作与学习”的报告时,就针对如何选择参考书的问题提出了要选择名著的观点,但名著不一定出自名家之手,而是“在实际中经过考验的大家公认是好的著作”。

好书的关键并非在于它是否出自名家之手,而要看其内容是否符合自身的阅读旨趣。

因为一个人在阅读一本书的过程中,若能感到心灵愉悦或者产生某种反思,必定会在思想层面有所触动。

最后,理论来源于实践,更重要的还要通过指导实践进行检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内容来源参考书目:《科学与忠诚:钱学森的人生答卷》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