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案,公司是原告。作为原告公司内部员工,参加了今天的开庭,只是旁听,不知道算不算的上是出庭。
因为是第一次,心里有些小激动,尤其是想起电视里法庭上那严肃紧张的氛围,起床洗漱完毕,带孩子匆忙吃了早餐,他上学,7点我就出发了。
通知开庭时间是上午9点,我7点出发,原本计划的行程是坐地铁,再转公交,预计1小时30分钟,8点半能到达目的地。可是,zz的早高峰期,地铁连等带坐,算上进站和出站时间,一共用了60分钟,8点15分等来第一辆公交车,上车的人群哗哗的就跟赶集一样,硬是没挤上去。
继续等,等到8点35分,果断打车,哪怕公司不报销也得打车,不能耽误事儿呀。给司机说了地址,司机不知道路线,还让我给他导航,我说我手机没地图,他还给我一句:你都不用地图? 我说:不用,从来不用。不用地图,这很奇怪吗?不会开车,上下班走路,不用地图不正常嘛。
8点45分到达目的地,大概有5分钟,等来了律师。进门,登记,量体温,过安检,8点53分到达二楼的第一法庭。这时候,心里的石头总算落下来了,我还带着律师让补充的证据材料,可不能因为时间来不及耽搁案件,如今时间刚刚好,庆幸自己打车来了,马上开庭了。
9点整,被告律师到。9点零3分,9点零5分...... 时间在书记员核实统计双方的证据材料上一点点儿过去,什么证据1,什么证据2,什么说明的电子版,什么用U盘给我,不知不觉地到了10点,审判员1来了。
10点-11点,书记员和审判员1一直都带着口罩,桌上没有麦,本来就听不懂的专业术语,这下连说了啥都听不见了。在审判员 1的节奏下,双方进行了举证以及针对对方提出问题的辩解。然后,休庭,审判员1离开。接着,11点整,审判员1进来,同时进来的还有审判员2和审判长,审判员1让双方再次确认自己的诉求,并问双方是否同意和解。原告同意和解,被告不同意和解,审判员2问被告为啥不同和解,被告说:我们不认为自己侵权。最后,审判员1跟双方确认最后的诉求,是否坚持之类的,休庭,等待判决什么的。
我疑惑地问律师,这就结束了?嗯,结束了。结果呢?回去等判决书。
这半天过的,云里雾里的,跟我想象中的开庭反差太大,一时消化不了。
说实话,感觉律师们都很惜字如金呀,只有举证时回答对方问题时才说话,还得是那种正面问的问题才回答,只坚持自己主导的。好像都没有那种激烈争辩、紧追猛打的架势,更多的是顺水推舟似的指哪打哪。看的我一个旁听的,急的一直想插话,但又没胆儿无视法庭纪律。
没有接触过律师,也不了解律师这个行业,但有一点儿,双方律师对我们这个行业的基本常识都不太了解,提的问题和答话都有些“小白”。个人觉得,接受代理之后,开庭之前,最起码要了解双方当事人所在的行业行规、操作章程和基本的常识吧。这半天下来,我都怀疑起诉的意义在哪儿了,被告不同意和解,原告想要和解,这是什么操作?原告的诉求不要求赔偿,只要求下架和销毁,这都过了销售周期了,这诉求也没多大实际没意义呀。
等判决吧,心里感觉挺悬的……就个人立场看,对方确实有侵权行为,但被告律师那理直气壮运筹帷幄的状态是真的比原告律师更显得有气势,原告律师不发问不紧追不主动的状态倒像是被告似的。可我们才是原告呀,这完全不符合逻辑呀。
但愿是我少见多怪吧,以后,我这也算是上过法庭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