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闺蜜突然问我,你长这么大有没有做过一件让自己现在回想起来都觉得很后悔的事。我仔细的想了想回答道,如果只是从完全由我自己做决定的角度来说的话,我没有做过。闺蜜在称赞的同时开始痛诉她的后悔事。
她在读大学时,有一段时间学校掀起一股学驾校的热潮,而且如果在学校报名的话,还能有很大的优惠。其实学驾校这件事本身并不是闺蜜的实际需求,她既不是出于个人兴趣,也不是为了今后开车出行方便。所以即便在学校报名的优惠再强,对她并没有什么诱惑力。但就是这么一个需求指数和意愿指数几乎可以用负数来衡量的女同学,却在室友的怂恿下莫名其妙的就去驾校报了名。她说寝室总共八个人,刚开始报名的人很少,自己觉得不报名也没什么,但是后来七个人都报名了,她开始迟疑了,觉得应该积极响应组织的号召。事实说明,我们总是要为冲动性决策买单的。如果仅仅只是几千块的毛爷爷花出去,她也就忍了,问题是最后她不仅是全寝室唯一一个没有考到驾照的人,而且这也成为她在工作中被同事常常拿来开玩笑的槽点,让她在物质和精神上均双双遭受损失,现在一提起来说多了都是泪。
闺蜜说她是吃了人云亦云的亏,然而事实上,其实在现实中这样的情况层出不穷,我们是因为随大流也好,是因为耳根子软也罢,最后都是事前犹豫不决,事后暴跳如雷。 但就其原因不过就是因为从众心理,缺乏主见,易受别人的暗示,没有客观的对照自我进行评估和分析,就接受别人的意见并付诸行动。
前几天看了最近一期的《奇葩说》,这一期辩题是:我没有上进心,有错吗?我很认同霸道女总裁的观点,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往往会不加辩证的做出从众行为,不是因为这样选择是出于个人需要,不是为了自己能够做的多么好,不是为了自己可以变得多么优秀。不是为了这些,而更加赤裸裸的事实只是害怕自己低于水平线,害怕自己成为拖整体后腿,害怕自己被大家孤立。只是想站在原地踏步就好,殊不知原地踏步就是一种倒退,只不过它被蒙上了一层迷雾,造成一种错觉让你的自我感觉还不错,还自认为自己是在活在当下,还在享受当下的美好。
就让我想到了自己读大学的时候,曾经有那么一段时间也是掀起了各种各样的热潮。什么普通话二级考试、计算机二级耳机考试还有各种的寒暑假兼职,大学生在校创业,我周围也有很多同学积极踊跃的参与各类考证和活动,就好像拿到这些证书就能保证能找到好工作一样。而我自己当时并没有太在意这些,我没参加普通话二级的考试,但是我现在却能说自己的普通话水平已经高于二级考证的要求,至少对于在北方工作的我,能在发音上做到让北方人听不出来我有南方口音就已经很好了。我也没有考计算机二级,我连编程是什么都不懂,但是我却在公司被封为“PPT大师”。闺蜜感叹原来我可以那么早就具备了前瞻性。我说这哪是什么前瞻性,只不过那时的我比较清楚大学毕业后,自己要做什么,要具体做什么样的工作,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所以我在大家都纷纷去考计算机二级的时候,我选择了上office课程的选修课。在大家纷纷考普通话二级证的时候,我选择了窝在图书馆里啃书。在大家纷纷做兼职的时候,我与一群好朋友参加了社会实践,开始对营销、对管理慢慢上道。所以以这些去做衡量,在这些基础上做减法,你会发现即便有那么多的选择,但是不适合你的也有很多。
当前我们面临信息爆炸的时代,特别是身在一线城市,身在一线城市里的互联网公司,对这种感受特别强烈。接触到越多的大咖,学习到越先进的理念,见识到自媒体人从素人转身成为超级IP。便会开始为自己的诸多不足而着急,而变得焦虑,而要想方设办法补短板。包括我自己在去年也曾一度的陷入到对个人成长的极度渴望中,不惜高价报各种培训班,积极链接认识牛人,参加线上社群等等,最后会发现自己在“补课”的过程中反而越来越迷茫,越来越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什么对自己才是最有用的。
不管我们身处在一个最好的时代也好,还是身处于一个最坏的时代也罢。重要的是在面临做多项选择时,请不要在意选项的数量,而是清楚应该怎么选适合自己的才重要,时刻保持清醒与理智,拒绝从众,做不一样的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