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脑特工队1是2015年上映的,因为第二部实在太好,我也记得看1时候的惊艳,所以写一写。
说它超越动画,就是因为成年人也能在里面看见自己成长的隐痛,和对童年幻想世界的消逝的哀伤。那些被莱莉遗忘的童年伙伴,和曾经陪伴过我们的是否一样?那些我们喜欢的动画人物,那个幻想中的奇幻世界,陪我们一起并肩作战的英雄。他们是否也在我们的大脑一隅,因为我们的遗忘黯然神伤,还想和我们一起实现拯救地球的梦想? 原来长大是那样无聊的事,原来这个世界并不需要我们去征服或者拯救。原来他们并不存在,原来自己这样渺小。
说它超越了电影,是因为它超越了好莱坞电影的经典套路,即主人公通过追求外在目标的过程,完成对内心世界的探索,从而实现个人的成长和突破。这部电影却把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拟人化,以主人公莱莉脑海中的喜、怒、哀、厌、惧等几个情绪人物为主角,以及它们的行为对莱莉产生的影响,来完成主人公的个人成长,从而实现主人公所追求的外在目标。这个极具创新的创意对如今的电影工厂时代来说实在是让人惊叹,况且动画片的观影局限让它确实不怎么赚钱,让人感慨还是有用心在做作品的人的。
而这部电影最优秀的地方就是提供了这样一个思考,消极的情绪、痛苦的记忆,一定是对我们不好的吗?
在第一部中,搬来新家的莱莉,因为要适应全新的环境和生活,情绪波动很大,于是脑海中情绪小人开始失控,乐乐和忧忧因为意外,离开了莱莉的大脑控制台,从此莱莉便生活在愤怒、恐惧和厌恶中。因为乐乐是主控的情绪,她的主导让莱莉乐观开朗,积极向上。可是忧忧呢,一个没有忧伤的人是可以的吗?电影形象的给了忧忧泪滴一样的体型和颜色,随时都在哭,看起来懦弱又无用。可是如果没有忧忧的帮助,乐乐也回不去控制台。同样的,失去了忧伤,人也就失去了同情和善良。
第二部则更为形象的展现了消极情绪的作用。莱莉的青春期来了,于是焦虑、尴尬、颓丧、仰慕也来了。焦虑代表了莱莉最迫切的渴望,她希望成为更好的自己,被自己崇拜的人和环境接纳。于是焦焦像个霸权者一样占据了大脑控制台,赶走了第一部中所有的小伙伴。喜怒哀厌惧没有了,小孩子才会喜形于色,我想成为一个更优秀的大人。莱莉丢掉了它们,就像丢掉了曾经的朋友。而故事的最后经过了跋涉和险阻,好不容易回到控制中心,抢回主控权的乐乐,在霸道的焦焦身上看到了曾经的自己。她也曾为了培育莱莉乐观自信的信念之树,成堆的丢掉了那些所谓不好的记忆,而那些黯淡的回忆正是帮助他们回到大脑控制中心最不可或缺的一环。
焦焦的主控让莱莉在压力中失控,成了一个自己和他人都不喜欢的人,可是我们就该因此消灭焦焦吗,也该把它赶走吗?电影的结局给出了答案,焦虑让我们有所准备,提醒我们该做出行动了。所有的情绪缺一不可,就像那些痛苦的、悲伤的、尴尬的、愤怒的记忆,它们会和我们的正面记忆一起,形成一个如此复杂,又如此生动的自我,这个我才是真正的我。
凡事都是一体两面。
随着主人公的成长,不仅会出现新的情绪小人,观影中不难发现,情绪小人也在成长。只会哭的忧忧变勇敢了,自信的乐乐学会了反思,霸道的焦焦懂得了退让……
电影中还神奇的展现了不同人物的大脑控制中心,于是你会发现不同性格的人,主导大脑控制台的情绪小人也不同,莱莉妈妈的主导小人就是忧忧。
这确实是一部更适合成年人看的电影。我们都会看见曾经的自己,那个不停适应变化,不断在成长中磕磕绊绊的自己。那个曾经非黑即白、嫉恶如仇、慕强厌弱,想成为主角和英雄的自己。成长告诉我们这个世界色彩斑斓,还有很多灰色地带。坏和好,善和恶,有时候连法律也不能一概而分。我们那样渴望变强,可是接纳了自己的脆弱和残缺,允许自己犯错才是变强的必经之路。而且强真的那么重要吗?
一位心理咨询师告诉我,要成为更好的自己,是一场对自己的霸凌。消极的情绪,脆弱失控的自己往往就是在提醒你,你忽视自己的心已经太久太久了。去关怀自己,理解自己,包容自己,观照你的心。轻松一点,我们的乐乐才能回来,我们的忧忧才能成长,我们的焦焦才能平静……情绪没有好坏,都在并和谐共处,才是完整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