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训练营到昨天为止完成了三分之二的课程。在学习了家庭教育与心理学之后,直接面对让父母们“又爱又恨”的孩子们,内心的感受和在书本上看到的又不一样。
在我接触的这些孩子中,大致分为三种类型:一类是什么都知道,心理也明白自己的问题在哪里,可是就是缺乏动力。他们有思想,时常会问自己:我为什么要学习?学习真的能让我成为更好的自己吗?我如果逼着自己学习,那我是不是就做不了我自己了?这样的孩子想得多,做得少,我们需要给他们的是时间。一旦他们想通了这个问题,他们的进步是我们不能想象的。但实际情况是,家长们没有耐心“静等花开”,整天都处于看不见孩子成长和改变的焦虑之中,结果就是孩子在自己内心的困惑与父母的催促之间无所适从,呈现出来的就是什么都做不好。
那么,我们到底是如何理解“静等花开”的呢?很多父母会很无奈地说:“那我到底要等到什么时候呢?”静等花开,是对结果的不强求,但不是过程的不作为,相反,它需要更多的作为,这个过程一点也不轻松。
第二类孩子内心特别丰富,内在情感特别地多,他周围的所有的人和事都会引起他的感慨和思索。而由于他们的父母很不懂得这些,不懂得情绪管理,一味地要求孩子的成绩,“不谈成绩母慈子孝,一谈成绩鸡飞狗跳”。孩子在这样经常冲突的环境里,无法将自己的生命能量全部用在学习上,结果自然也就可想而知。
第三类孩子知道学习的重要性,也知道要努力同时还可以做到,但是由于方法不得当,他们就收不到自己期待的那个结果。期待中的结果和现实中的结果相冲突时,他们会怀疑自己,不自信,外在与内在就不能形成良性循环。
了解了这三点,我们父母应该做些什么呢?我们知道,人类有一群叫做“镜像神经元”的神经细胞,它使人们学会从简单模仿到更复杂的模仿。这里的关键词就是“模仿”,由于“镜像神经元”的作用,我们怎么做孩子就会怎么做,所以我们说,孩子是我们的镜子。看到孩子,你就要反思你自己。当你发现孩子有什么地方不合你意的时候,你首先想到的应该是:我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对吗?而不是一味地指责孩子,要求孩子改正。其实你变了,孩子就会随你而动。
那我们学习思维导图是用来做什么的呢?顾名思义,用图画的方式来训练思维,改善我们的心智模式。思维导图也叫心智图;心智模式告诉我们:我们看到的是自己想看到的世界,它取决于我们自己过去的经验和记忆。比如说,你的妈妈很怕狗,在你小时候的成长经历中,你就会形成一个概念:狗很可怕。你一看到狗就害怕,即使你没有被狗咬过。我们的这个概念是妈妈给我们的,我们是无意识的接受的。而思维训练就是让我们换一种方式来思考问题,创建一种正向积极的思考方式。这是一种尝试,尝试跳出我们固有的思维模式,拆掉思维里的墙,长成自己的样子,告诉自己原来我还可以这样活!
六天的时间过得很快,我给孩子的陪伴也是孩子陪伴我的过程,我们彼此都成为彼此生命里的风景,希望孩子们会越来越好!最后再说一句,思维训练,越早开始越好,欢迎更多小学生的家长来了解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