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的疑问
我们都应该对这个世界有很多疑问吧?
比如,活着是为什么,为什么要努力呢,非要出人头地才行吗,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为什么别人可以做的我不能做,为什么别人有的我没有,为什么要忍受,为什么要迎合。
图些什么呢?图高兴,还是会有事务影响到你的情绪,图后世,今生都过不好的话,后世又能如何呢,图良心,你是否能够保证时刻都在保持公正,不掺杂任何的私心和杂念。
——那么,为什么呢?
仿佛所有人都在按照一个标准答案而活着,出生,长大,上学,工作,结婚,养老,入土为安,有意义吗?有,或者没有。
慢慢长大之后,父亲一直在给我传授一些社会上的经验,要勤奋,要机灵,要懂得变通,要反应快,这是入社会的必然法则。我不是不懂,相反我太了解那些东西了,其本质就是外在表现,行为上是对外的,你勤快一点吧,容易受到旁人的赞誉,父母脸上有光,父母也高兴,这样的事也挺不错的,毕竟能使父母高兴。
但,我非常不齿的是那种阿谀奉承,故作姿态,故弄玄虚,拍马屁,过分讨好,本来很难看的东西,上级说好看,你也好跟着说好看,不然上级阶层不高兴了,你得不到赏识,拿不到资源,这种表演秀很虚伪,所以社会上的人际关系显得复杂多变,稍不留神就会说错话,很多时候跟人打交道需要留心,要防范,搞得整个人像是神经紧绷的状态,觉得累便是如此,而之后的人群慢慢的没有那种人情味了,人与人之间的真诚越来越少,怕被骗,怕被针对,你在防人,别人也在防你,像是在利益之间做一场博弈,兄妹不像兄妹,亲戚不像亲戚。
所谓的社会法则,真的是法则吗,我觉得那更像是社会的一种病态。
没有人去找问题,没有人去看本质,或许是早看到了又没有发声,所以这样的诟病蔓延的的越来越厉害,后人跟着遵循,去忍受,慢慢的习惯顺从,仿佛那样的方式才是生存的唯一途径。
你有想过变革吗?你有想过创新吗?你希望你的后辈也像你一样的虚伪吗?你希望你的孩子也去奋力的讨好别人,拍人马屁,希望他们也去制约于各类规则之下吗?
那为何不改变,不停止,不身率先行?
最为典型的,你可以向身边人看去,面对上级点头哈腰的笑脸相迎的,可面对亲人各种无畏,无休止的窝里横,暴力,脾气,肆意妄为,人们把它归结为无奈,其本质只是无能。
(二)我认为的家庭教育缺陷
我在网上看到一句话,让我感触很深:“你的孩子并不是你的孩子,它是大自然对这个世界的馈赠,所以不要去规划它的生命,不要遏制它的灵魂,它有自己的路要走。”
中国的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层面化,越发达的地区,往往培育出来的孩子越优秀,越独立,越自信,这应该是教育资源问题,但本质上贫瘠地区的父母思想上有太多局限性。
我出身于农村,对周围的人文环境有过粗浅对比,农村的话,会有一种重男轻女的思想,男孩的话,能读书就去读书,读不了就去打工赚钱,赚了钱回来娶妻生子,女孩的话,读个小学或初中就差不多了,然后在家学做饭,做家务,方便以后嫁人。
所以这样的家庭永远都在一个死循环中对撞,父亲打工,孩子长大了也打工,孩子的孩子也在打工,一直循环往复。女孩子嫁人了,遭受各种反人性的挫折,父母的第一反应是给她讲道理,要忍啊,不忍不行,离了再嫁就麻烦了,名声不好。
小时候这样的例子我见过的太多了,不过随着新中国的日益富强,国家制度的不断完善,此类事情听到的慢慢变得少了,但极少数地区还是存在的。
这里暴露出来的问题就是控制,父母在操纵孩子的发展方向,孩子必须要向父母希望的方向发展,这种控制表面上仿佛没有什么大问题,但这样的孩子长大之后,心理上永远是不健全的。
就像那句话说的,没有人问你经历了什么,却一直在指责你为什么会变成这种样子。
棍棒之下出的一定的孝子吗?就没有人怀疑过这句谚语吗?
我觉得棍棒之下出来的只是表面孝子。
打骂出来的孩子,对于他的父亲,永远有一种畏惧和恐惧心理,记住是恐惧和畏惧,而不是健康的爱,用一种变相的手法迫使他变成那个样子,而不是用良好的方式引导他变成那个样子,孩子犯错不敢回家,他怕父亲打骂,有些阴影你表面上看不出来,但它的确存在,存在于哪儿?存在孩子的潜意识当中,为什么说孩子的习性像父母,你打孩子,你的孩子成人了也会打他的孩子,有很多家庭存在这样的问题,父子不和,父子无法正常沟通,是有原因的。
在家父母永远是孩子的标榜,父母在外说着谎,却希望他的孩子不要对他说谎,父母没有做到尽孝,却希望他的孩子无限尽孝,父母打了孩子,却不希望他孩子打孙子,这就是隔辈亲的由来,老了才感受到那份疼慈,学会了爱,在儿子身上欠下的,希望在孙子身上弥补,可他又不愿意崩破面子去把这些向儿子表达出来。
那么怎样才算健康的家庭教育呢?
言传身教,给孩子传授经验的时候,首先家长应该要做到,负责成了空口白话,没有一点用处,再者传授的时候,耐心一点,疼慈一点,让家庭流淌爱意,引导他,而不是指责和谩骂,有人反驳说好言相劝没用啊,你那是好言相劝吗?难道不是带着情绪乱七八糟的说一大堆道理?然后是你以为的为了孩子好?
你有没有想过孩子为什么对你说谎呢?如果是犯了错,父母用平和的方式引导,那孩子有什么理由对你说谎呢?还不是怕责罚,怕被打,被骂,所以他不得不说谎。
说起道理,我认为道理存在的意义是让每个人去感受,去经历,然后学到属于他自己的一些东西,道理不是用来讲的,你用40岁感受到的道理,去强加到一个顽童身上,希望他也懂,这可能吗?你问他懂了没,他可能会说懂了,但你让他去做的时候,他能做到吗?道理必须要有实践,他表面上懂了,实际上什么都没懂,听到,知道,懂了,做到,这应该是四件事。
我秉持的观点是,什么年纪做什么年纪的事,该玩的年纪,让他尽情去玩,去感受世界,除了人生安全问题和健康问题,其余的放开了玩,不要遏制孩子童年的兴趣,到了差不多的年纪,他周围的事务慢慢也会迫使他学会很多东西。
不要总站在你的角度去想孩子的问题,请问你年幼的时候,是否懂得那么多道理,还不是人生经历总结出来的吗。
不要以为,你和孩子之间没有共同话题,是你没有找对方法,用一个成年人的身份去跟孩子讲话,怎么可能会有话题,你忽视了孩子的童真和无知,童真要用童真的的方式去找,想想你小时候是怎样和玩伴交流的。
逐渐成熟之后,不要替孩子做决定,这样的后果是他长大之后会丧失掉自己的主见和立场,遇到问题不是想着自己如何解决,而是跑去问东问西,最后不知道该听谁的。
我在这里夸夸其谈,但其实我有很严重的自卑心理,我父亲是,我爷爷也是,我在陌生的环境不敢释放自己,班车到站,我都不敢叫师傅停车,我怕别人看我的眼神,站在台上演讲,我会紧张,怕别人笑话我,怕别人议论我,所以我还没讲就已经在胆怯,我做很多事都在博求被认可,我总在过度在意外界的眼光和说法,我渴望被重视,我无限渴望自由。
我在找本质原因,我的家教很严格,打到不至于,但谩骂和贬低是我听过最多的话,所以我永远会觉得自己很差劲,很多事做不好,遇到任何事先从自己身上找毛病,然后去迎合别人。
所以我想要变,我不希望我的后辈继续循环下去。
我希望所有的父母在关注孩子身体健康的同时,更应该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身体健康会损害自己,但心理疾病除了自身甚至会波及到他人乃至整个社会。
(三)我认为的学校教育缺陷
我永远对现实社会有很多质疑,父母一定是对的?长辈一定是对的?老师一定是对的?书上的也一定全对?
不一定,真的不一定。
回归正题,我读了十几年的书,也没读成过什么,我不喜欢上学,不喜欢课堂,学校课堂总让我有一种乏味无聊的感觉,我喜欢可以动手的,比如实验,比如体育课,比如图书馆,比如文学课,只有在这种地方,我才有兴趣去主动的去探索,去求知,主动去做一件事和迫于无奈去做一件事,其结果是完全不同的,主动是尽力,被迫是应付或敷衍。
所以我觉得学校教育应该把兴趣放在首要位置。
有人会有疑问,孩子对数学有兴趣,对语文没兴趣,偏科很严重,怎么培养兴趣呢?
兴趣的核心在于老师身上,但中国家长,把孩子成绩不好原因全聚焦于孩子身上,别人能考90分,你为什么不及格啊,你肯定没有好好学,的确是没有好好学,没兴趣,怎么学,你硬逼着我学的话,我可能在出神,可能在睡觉。
本质原因在哪?——老师不会教
有人会说,你自己不好好学习,反而怪老师?
那么请看我的例子:
我是个偏科很严重的人,我偏文学类,对数学,英语,其它的毫无兴趣。
我偏文学是因为我在初中遇到了一位特别好的女性老师,那位老师叫王巧燕,她教语文,有一次,我在课本上写了一首小诗,她走过来看到了,马上称赞说,哇,写的多好啊,然后让我朗读给全班同学听,那一次之后,我受到很大的鼓舞,我感受到了被认可,所以我尽力的在写作,看语文书,看杂志,预习语文课本,写出过几篇优秀作文,我变得非常爱听她的课,所以从初中到现在我有一个习惯是坚持写作,不管乱写了什么,我总在写,因为喜欢,因为有人认可我。
毕业之后,我再回到学校看老师的时候,其余老师,都没有多大反应,但王巧燕老师见到我非常高兴,她走过来热情的拥抱了我,那是我除去母爱,第一次感受到来自一位女性的拥抱,那一刻真的让我觉得很温暖,所以王巧燕老师对我而言是第一位恩师。
多年未见,那时也没有留下联系方式,所以也不知道老师怎么样了,希望这次回去的时候能够看一看。
还有一位西北师范大学的实习教师也让我印象深刻,其他老师近来看到黑板没擦或地不干净,第一反应是指责学生,被指责的学生只好拉着脸去打扫,而这位实习老师进来之后的反应和其他老师不一样,她先进来问声好,然后悄悄的走到后面拿起扫把自己搞卫生,这时候学生的反应是争先恐后的去抢她手中的扫把,老师你不能搞,我们来,我们来。
这样的好老师有很多,但并不是所有老师都是好老师。
还有一部分老师是拿了薪水混日子,匆匆的来,匆匆的走,进来把课本上的文字读一遍就完成了他的一堂课,他还要怪学生不学习,不认真听讲,在睡觉,一直在怪学生这样那样的,却不思考自己身上有什么问题。学生不会,没有耐心的解答,反而是在指责,谩骂,贬低。“这么简单的题怎么不会啊,真笨,我讲的时候你在干嘛,我不想再讲第二遍,自己去问同学.....”
类似于这样的语句我听过的太多了。
教师无爱,如何能够培育出有爱的学子?
自己斜坐在讲台抽烟,却告诫他的学生不要抽烟。
同一门学科,我见过只上了专科的老教师把课堂经营的生动有趣,也见过北师大出来的高材生站在讲台上支支吾吾的说不出来话,那到底是什么问题呢?
教育界真的不存在缺陷吗?
为什么张雪峰老师能火?
为什么抖音上讲古诗的戴建业教授可以把古诗讲的那么有趣?受到那么多的爱戴和赞许。
难道没有人反思,没有人找问题?
我觉得中国教育制度有弊端,有一张证了就可以当老师,却不知道这个人到底有没有教学生的能力,教书和育人完全是两码事,有学识的人很多,但他不一定会教学生,他知道那些基础知识,却不知道如何传授给学生,他瘦了怎样的教育,他也怎样教,所以是照本宣科,没有人去探索,没有人去创新,没有人去变革。
自身不正,何以正人?自身不变,何以变学生?
为什么要注重兴趣?兴趣是一个人最大的动力了,兴趣可以培养出热爱,热爱才可以使人把一件事做到最好,你不用去逼迫,他自己去做了,主动去做,奉献去做。
近来受共和国勋章奖的袁隆平先生和终南山先生,我们可以从他们身上学习到什么呢?
我觉得还是热爱,我热爱这一份事业,我喜欢,所以我才愿意一辈子跟稻田打交道,不厌其烦,日复一日,越做越精神,越做越努力,所以才可以把一件事做到极致。
社会上有一个问题是,你问很多人他喜欢工作吗?他的答案是不喜欢,不喜欢为什不停下来呢。不能停啊,停了就没钱,没钱怎么生活,他是迫于无奈的,被迫的事谁愿意投入,谁愿意奉献,谁愿意尽心尽力呢?
中国教育往往就容易把孩子的兴趣遏制掉,发达城市还好,贫瘠地区的父母和老师都把学习当成了一项任务,眼睛死死地盯着那个高考,公务员,铁饭碗,除了公务员好像其它的职业都是在不务正业,所以我认为顶尖人才越来越少是有原因的。
学乐器怎么了?钢琴家郎朗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吗?
不给孩子充分的发展条件,只希望孩子能够在高考上飞黄腾达,一步登天,为家人博一张面子,为自己博一条出路,高考真的是唯一的出路吗?
那失败的那些人呢?打工?做生意?
请问到底是孩子不争气,还是我们一开始的方式有问题?
(四)个人情绪控制问题
人人都喜欢平易近人,态度柔和的人,因为与他们相处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也就是俗话说的温柔,平和。
但如何做一个柔和的人呢?情绪仿佛成了我们的拦路虎,情绪有什么用呢?唯一的用处大概就是伤人了吧。
我自己脾气很臭,动不动就发脾气,所以长大后的这几年,我一直在找方法去控制情绪,但我发现情绪来的时候根本不受你控制。
所以我停下来对自身进行了观察,什么样的人或事会激发我的情绪,我看到了诸多问题,比如没有得到被重视,比如被人爽约,被骗,被骂,情绪的第一反应是别人触犯了我,他没有按照我的想法来,我是对的,他是错的,他凭什么骂我,他凭什么拿我的东西,他让我丢了面子......核心问题在于一个对错和凭什么上。
那么情绪如何控制呢?刻意压制仿佛是自虐,所以我们习惯上会向身边人或外界释放,对于情绪,我目前只找到了一个方法,那就是容,容纳,包容。
本来让我很生气的事,我不生气了,你骂我一句又能怎样呢,我还是在健康的活着,身上也不见少一块肉。
情绪的本质原因就是心眼小,心胸不够宽广,容纳度不够。
脾气越大的人,他心胸越狭隘,总认为外界在触犯他,暴脾气和暴力倾向源自于内心的脆弱,遇到问题第一时间想的是如何发泄情绪,而不是平和的处理问题,内心不强大,所以总会用怒吼或动手来维护自己可悲的尊严。
如果大吼大叫能解决问题的话,那么驴可能具备最佳的能力。
宰相肚里能撑船,海纳百川....
往往越大的事务,反而容纳度就越高,放在人身上就是格局,格局和心胸有很大关系。
别人伤了我,我凭什么不去伤人?别人戏弄了我,我也去戏弄别人,有没有想过,当你有这样的思想的时候,你和那个被你指责的人有什么区别呢?他是小人,那你是什么。
所以当你有了报复的能力,而没有去报复的时候,那种感觉永远是不一样的。
你经历了黑暗,所以向黑暗而行,又渴望得到光明,你说可能吗?
我们在怪矛盾的发生,却不知道矛盾有时是你自己造成的。
尊重生命,尊重每一个人,当你可以用平和的态度和语气跟任何人打交道,那么你的家庭关系,父子关系,子女关系,都不会有什么大问题。
这种平和是内心的平和,而不是表面上做样子,见到大人物你平和,对身边人臭脸皮,见穷人看不起,这不是平和,这是虚伪,是无能。
(五)爱和情是相反的两件事
说道爱情,我从我爱人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也有自己的反思,思考和觉悟。
在今年一月份, 我在百度上查询了一个问题。
爱是什么?
它给出的答案颠覆了我以往的认知,我得到的答案是无私的奉献和付出,爱始终是以对方为核心的,只要她好,她开心,她快乐,你愿意舍弃掉自身的一些东西,那才叫做爱,其余的都称之为情,而情是自私的,是在对方身上有索取的,你对别人好的目的是希望别人同样的对你好,否则你不会将这份好投递出去。
爱是一种本能,类似于父母对孩子的爱,它是伟大的,无私的,不求回报的,即便自己饿肚子,也要让孩子吃上馒头的一种奉献精神,它只希望你好,希望你健康快乐,别无它求。
而情不一样,情是自私的,它是要求回报的,就比如我请你吃了好多饭,你也好歹请我吃一顿,我对你那么好,那么好的,你也应该要对我好,对我不好了我也对你不好。
之前听过最多的例子是,我对一个人怎样好啊,我为他付出了多少啊,我好爱她啊,然而他还是离开了,之后有诋毁的,有自闭的,有想报复的,自暴自弃的,胡作非为哭爹喊娘的……各色的都有,我想说那不是爱,只单单是你所投递出去的一份情,当那份情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时,你并没有多爱那个人,而是不甘心于自身付出,仅此而已。
我以前不明白什么叫道德式的自我感动,现在明白了。那是一种捆绑关系,你为一个人花了多少时间,多少金钱,送了多少礼物,付出了多少真心,你以为她应该会感动,会喜欢,会同等的回应你,其实不会,因为你的付出只是你以为的付出,并不是别人迫切需要的,对方口渴需要喝水,你送再多的干柴和馒头都是毫无意义的,这便是道德式的自我感动。
爱里的付出是很单纯的,只想简单的对你好,给予你很多东西,并不图你什么,父母对孩子就是这样。但情里的付出往往带有很多目的性,其目的是想跟这个人在一块,为什么要跟这个人在一块,因为喜欢,因为心动,喜欢和心动多少年成了来无数人自我麻痹的谎言,然而喜欢的本质是欲望,别不承认,喜欢的本质就是欲望,喜欢帅哥美女的,其目的性在于那张脸,如果换一张丑脸便不喜欢了,喜欢身材好的,其目的性在于身体,喜欢多金的,其目的性在于钱财,喜欢乖巧懂事听话的,其目的性在于可以驾驭,可见喜欢往往带有很多目的性,而不是一个完整的人,这就是绝大多数人无法见证真爱的原因。
爱是无论那个人是什么样子,贫穷或富贵,美与丑,善与恶,都会愿意一直对这个人好,任何时候对这个人有个牵挂,他有没有吃上饭,有没有穿上衣服,有没有生病,爱是不管发生了什么都不会舍弃对方,照顾瘫痪在床的妻子35年,这样的爱你听说过吧?
母亲攒了一辈子的钱都给孩子,这样的爱你也听过吧,那因为矛盾而分开的,那里有爱吗?我认为没有,或许有情,或许有喜欢,但唯独没有爱。
我们都空有爱的意愿,在用脑袋想爱,在用嘴说爱,但做出的事又是另外一回事,说舍不得她难过,但制造难过的又是你,实际上是我们有那个心理,但不具备爱的能力。
爱的能力是需要探索和学习的。
几个月前,我和爱人一起吃火锅的时候暴露了一个问题。
她说我怎么只顾自己不顾她,自己夹了自己吃,自己吃的自己下,锅的温度也不管。
我当时自认为自己是没有问题的,但在她的表述中我知道了,我应该多照顾她,为她夹菜,控制火候,她觉得这是我爱她的表现,而我的问题在于,我好像没有感受过被人夹菜,被人在饭桌上照顾,很多时候是自己吃自己的,所以我不具备这样的能力,所以自那一次之后我学到了。
(六)偏爱才是治愈世界的良药
没有什么事是大到爱都无法解决的,如果有那便爱的不够。
你爱你父母吗?肯定爱,但当你和他们发生矛盾时,是不是会争执,会赌气,赌气和争执不是爱的表现呢,和你爱的所有人都是。
我们习惯于自我,所以在争吵的时候永远只在自己的立场上,但还有另一种方式会让你在争吵中获得不一样的结果,那便是放下自我。
为父母做出让步怎么了?为爱人做出让步怎么了?身上不会掉肉的,是我们过多的在意自尊和面子了,和妈妈吵架了,去端盆水给妈妈洗脚,妈妈是怎样的反应呢?你想过吗?你试过吗?
与朋友闹翻,主动去握手言和,有什么大问题么?
爱人跟你闹情绪,你冲过去抱紧她,又是怎样的结果?赌气说狠话又是怎样的结果。
时代在变革,我们的思想也需要创新和变革,不能活在过去的思想和观念里,否则只会被淘汰。
我看到了爱的力量,所以才会撰写这样一篇文章,脑海里不禁浮现以前的一首歌:“只要人人都学会一点爱,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家园。”
我在学习爱,我希望你也是,最后是大家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