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赞同或反对作者
一个读者所能说的第一件事是他读懂了,或是他没读懂。
在第二种难堪的情况(即没懂)中,有一个例外。“我没懂”这句话也可能本身就是个评论。但下这个评论之前,读者必须有理论支持才行。如果问题出在书本,而不是读者自己,他就必须找出问题点。
然而,假设你在读一本好书,也就是说这是一本可以理解的书。再假设最后你终于可以说:“我懂了!”再假设除了你看懂了全书之外,还对作者的意见完全赞同,这样,阅读工作才算是完成了。分析阅读的过程已经完全结束。你已经被启发,被说服或被影响了。
当读者不只是盲目地跟从作者的论点,还能和作者的论点针锋相对时,读者最后才能提出同意或反对的有意义的评论。
一位读者与作者达成共识后,掌握住他的主旨与论述,便是与作者心意相通了。事实上,诠释一本书的过程是透过言语的媒介,达到心灵上的沟通。
读者读懂了一本书,就会同意这本书的论点,并与作者心意合一。
譬如你说:“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我们可能会认为你说的是人生而具有的智慧、力量与其他能力都是相同的。
或许你要说的是每个人的政治权利是平等的。
但是这时如果我们不同意,我们之间就出现了一个真正的议题。
只有当双方都了解对方所说的内容时,关于事实或方向的议题——关于一件事是什么或该如何做的议题——才是真实的。
当你透过对一本书的诠释理解,与作者达成了共识之后,才可以决定同意他的论点,或是不同意他的立场。
偏见与公正
做到理想化辩论的三个必备条件:
第一点,在争辩时要注意你会带进去的情绪,或是在当场引发的脾气。
第二点,你要把自己的前提或假设摊出来。
一场好的辩论是不会为假设而争吵的。
第三点也是最后一点,尽力做到不偏不倚。
在争论时应该多一点理性的光,少一点激情的热。
如果你不能用同理心来阅读一本书,你的反对意见会更像是争吵,而不是文明的意见交流。
我们发现自己也会攻击一本书,而不是评论,我们也会穷追猛打,辩不过时也继续反对,把自己的偏见讲得理直气壮,好像我们比作者要更胜一筹似的。
在读者说出:“我了解,但我不同意。”之后,其可以用以下的概念向作者说明:(1)你的知识不足(uninformed)。(2)你的知识有错误(misinformed)。(3)你不合逻辑——你的推论无法令人信服。(4)你的分析不够完整。
不过,再强调一次,读者不能任意使用这些评论,除非他确定能证明这位作者是知识不足、知识有误或不合逻辑。
读者应该为自己所说的话提出理由来。
判断作者的论点是否正确
说一位作者知识不足,就是在说这位作者缺少某些与其想要解决的问题相关的知识。
说一位作者的知识错误,就是说这位作者的理念不正确。这样的错误可能来自缺乏知识,但也可能远不止于此。不论是哪一种,其论点就是与事实相反。
斯宾诺莎的一本政治论著中的错误观点:民主是比专制更原始的一种政治形态。
亚里士多德误以为在动物的传宗接代中,磁性因素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托马斯·阿奎那的错误在他认为天体与星球是截然不同的。
错误的知识会引导出错误的结论与站不住脚的解答。这两个评论(你的知识不足、你的知识有错误)合在一起,指出的是作者的前提有缺陷。这位作者需要充实知识。
说一位作者是不合逻辑的,就是说这位作者的推论荒谬。一般来说,荒谬有两种形态。一种是缺乏连贯,也就是结论冒出来了,却跟前面所说的理论连不起来。另一种是事件变化的前后不一致,也就是作者所说的两件事是前后矛盾的。
马基雅维里的《君主论》中的谬论:所有的政府,不论新或旧,主要的维持基础在法律。如果这个政府没有很好的武装力量,就不会有良好的法律。也就是说,只要政府有很好的武装力量,就会有好的法律。
霍布斯的《法律的原理》(Elements of Law)中,存在前后矛盾之处
如果一个人设定了很完整的前提,结论却问题百出,那从某个角度而言,就是这个人的知识有错误。不过,到底这些错误的论述来自推论有毛病的问题,还是因为一些其他的缺点,特别像是相关知识不足等,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倒是值得我们细细推敲的。
判断作者论述的完整性
如果你说你读懂了,而你却找不出证据来支持前面任何一个批评点的话,这时你就有义务要同意作者的任何论点。
如果你不能用相关证据显示作者是知识不足、知识有误,或不合逻辑,你就不能反对这个作者。
说一位作者的分析是不完整的,就是说这位作者并没有解决其一开始提出来的所有问题,或是其并没有尽可能善用其手边的资料,或是其并没有看出其间的含意与纵横交错的关系,或是其没法让自己的想法与众不同。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对政府形态的分析是不完整的。
欧几里得的《几何原理》也是不完整的。
杜威的《如何思考》(How We Think),关于思考的分析是不完整的。因为他没有提到在阅读时产生的思考,在老师指导之下的思考,以及在研究发现时所产生的思考。
在基督徒看来,埃比克泰德(Epictetus)或奥勒留(Marcus Aurelius)有关人类幸福的论述也是不完整的。
站在读者的立场,对一本书暂缓评论就是表示作者并没有完全解决其提出的问题。
你也可能观察到第四个批评点(你的分析是不完整的)与分析阅读的三个阶段是息息相关的。在拟大纲的最后阶段,就是要知道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诠释一本书的最后阶段,就是要知道作者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尚未解决。批评一本书的最后阶段,就是要检视作者论述的完整性。
分析阅读的三阶段
一、分析阅读的第一阶段:找出一本书在谈些什么的规则
(1)依照书的种类与主题来分类。(分类)
(2)使用最简短的文字说明整本书在谈些什么。(摘要)
(3)将主要部分按顺序与关联性列举出来。将全书的大纲列举出来,并将各个部分的大纲也列出来。(列大纲)
(4)确定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问题)
二、分析阅读的第二阶段:诠释一本书的内容规则
(5)诠释作者的关键字,与作者达成共识。(关键字)
(6)由最重要的句子中,抓住作者的重要主旨。(主旨)
(7)知道作者的论述是什么,从内容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再重新架构出来。(论述 架构)
(8)确定作者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是没解决的。再判断哪些是作者知道其没解决的问题。(问题)
三、分析阅读的第三阶段:像是沟通知识一样地评论一本书的规则
A.智慧礼节的一般规则
(9)除非你已经完成大纲架构,也能诠释整本书了,否则不要轻易批评。(在你说出:“我读懂了!”之前,不要说你同意、不同意或暂缓评论)[搞懂再评]
(10)不要争强好胜,非辩到底不可。(适可而止)
(11)在说出评论之前,你要能证明自己区别得出真正的知识与个人观点的不同。(分辨知识与观点)
B.批评观点的特别标准
(12)证明作者的知识不足。
(13)证明作者的知识错误。
(14)证明作者不合逻辑。
(15)证明作者的分析与理由是不完整的。
注意:关于最后这四点,前三点(作者的知识不足、作者的知识错误、作者不合逻辑)是表示不同意见的准则,如果你无法提出相关的佐证,就必须同意作者的说法,或至少一部分说法。你只能因为最后一点理由(作者的分析与理由是不完整的),对这本书暂缓评论。
诠释一本书的四个规则能帮助你回答:这本书详细的内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写出来的?智慧礼节的一般规则、批评观点的特别标准,能帮助你回答:这是真实的吗?有意义吗?
“这是真实的吗?”的问题,可以拿来问我们阅读的任何一种读物。
同样的,就其真实性而进行批评,也是认真对待一部正经作品的态度。
大部分读者,特别是阅读流行读物的读者,在使用不同的评论标准赞美或责难一本书——这本书是否新奇、哗众取宠,有没有诱惑力,有没有威力能迷惑读者的心等,而不是在这本书的真实性,论点是否清晰,或是启发人心的力量上。
如果任何有关真实的作品不再是关心的焦点时,那么愿意写作、出版、阅读这样的书的人就更少了。
如果你是为了追求知识而阅读,除非你能判断作者所提出的事实的意义,或者应该具备的意义,否则称不上有头脑的阅读。
讯息(information)与理解(understanding)
分析阅读的规则是一个理想化的阅读规则,是衡量阅读层次的理想标准。你是个好读者,也就能达到你应该达到的阅读层次。
某人读书“读得很好”(Well-read)
一个读得很广泛,却读不精的人,与其值得赞美,不如值得同情。就像霍布斯所说:“如果我像一般人一样读那么多书,我就跟他们一样愚蠢了。”
我们并不是企图要指引你开始写作,而是要提醒你,运用这本书所提供的规则, 仔细地阅读一本书,而不是浮面地阅读大量的书,就是一个好读者能达到的理想境界了。
要成为一个好读者,就要懂得依照一本书的特质,运用不同的阅读技巧来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