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摘抄笔记12

《给予孩子家的归属感》摘抄笔记

一、归属感是孩子最早的安全感

安全感是一种人在社会生活中感到安心不害怕的感觉,当环境中可能出现对身体或者是心理有危险甚至是潜在危险的情况时,安全感能够使人预感到可能出现的环境变动,人在其中主要表现为确定感和可控感。

孩子在满足了安全感的基础上才能带着稳定的心理去探索未知的广阔世界,追求更高一层的需要,带着自信心去和小伙伴们打交道,融入学校生活里,在小伙伴和学校里体会到自己的价值。

相反,如果孩子有过度的不安全感,将会引发孩子的心理问题和疾病,导致精神障碍,甚至神经症。

所谓归属感,是指孩子觉得自己属于爸爸妈妈组建的家庭中的一员,属于学校班集体里的一员,属于伙伴们中的一员。

据有关研究发现,归属和爱的满足与生活满意度有很高的相关度。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在1943年提出“需要层次理论”论,他认为,“归属和爱的需要”是人的重要心理需要,只有满足了这一需要,人们才有可能“自我实现”。

研究人员给31名严重抑郁症患者和379个社区学院的学生寄出问卷,问卷内容主要集中在心理上的归属感、个人的社会关系网和社会活动范围、冲突感、寂寞感等问题上。调查发现,归属感是一个人可能经历抑郁症的最好预测剂。归属感低是一个人陷入抑郁的重要指标。

在孩子的安全感形成过程中,归属感是孩子最早的安全感。归属感和安全感从来都是相伴左右,有着密切的关系的。

父母要给予孩子充分的归属感,让孩子感受到安全,并在安全的环境下健康成长。

二、缺少归属感,孩子更叛逆

对于孩子来说缺乏归属感的表现有不适应集体生活,不喜欢与同伴交往,不愿意在老师同伴面前表达自己的想法等。

孩子归属感的养成有利于帮孩子在集体生活中形成安全感、信赖感,在安全感的基石上流露本性,自然认识自己和他人,与人交往,这样将会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对父母的建议:

合理搭建亲子沟通平台,在不以学习为主的互动前提下,亲子间能够顺畅沟通和互相理解,借以有效提升孩子的家庭“归属感”,清除孩子已经出现的家庭“剥离感”,也就自然避免了使妈妈头痛的所谓“逆反”了。

三、让孩子顺利找到归属感

成人的心理核心是安全感,而孩子的心理核心是归属感。

孩子的归属感在谁那儿,他就愿意听谁的话。

对父母的建议:

培养孩子的归属感,首先要培养他对自己家庭的认同感。

(1)试着寻找机会多跟孩子交流,主动分享孩子感兴趣的事情,让孩子对家长产生认同心理。

(2)偶尔给孩子讲讲自己家族的故事,让孩子了解自己与家长的渊源,对自己的家庭产生兴趣。凡是举行家族活动时,尽可能让孩子参加。

其次,学校是孩子成长的重要场所,培养孩子对学校的认同感十分必要。

(1)多支持孩子参加学校组织的一些社团大型活动。

(2)建议孩子加入一些社交俱乐部,或者某个兴趣团体,避免孩子出现“孤独”的征兆。

(3)老师对学生要做尊重,让每个孩子都觉得自己是班里平等的一员,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参与,每个孩子都受到大家的重视。

最后,培养孩子亲近社会的态度十分重要。

父母们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归属感。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