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在对万物充满好奇的年岁里,我也有自己的无数个为什么?我的启蒙老师是我仅会识字的外婆。她给我解答过很多个问题,为什么下雨,为什么下雪,为什么天上有星星,等等,她都会认真而有耐心地解释,很多都已经忘记,印象中深刻的有一个风的故事。
有一次在田间,看到幼木因风吹而东摇西摆,我问外婆,风突然这么大,从哪儿来的?
外婆忙着手中的活,眼皮都没抬,说,在我们家不远处,有一个山洞,那里住着风神,他有一个大麻袋,人们需要风的时候,就打开麻袋,里面的风就呼呼呼吹出来了。风神生气的时候,风是刺骨的,他高兴的时候,风是温柔的。
哦,我若有所悟,原来风神喜欢春天,不喜欢冬天。我以此类推,雨神,火神,他们都住在不远处的山洞里吧。
我问外婆,什么时候你会带我去家里不远处的山洞见他们呢。她满口应承,好啊,等哪一天,地里的活忙完了,我做些好吃的,我们一起走过去。年少的我信以为真,开心了好久,只是我没有等到那一天和外婆去山洞 ,看我们的神仙,就到学校去了。
地理老师讲风是空气流动的结果。我不太服气,这打破了我要去山洞拜访神仙的美好计划,我说,风是风神的麻袋里吹出来的。老师问,谁给你讲的,我说,我的姥姥。全班人都笑了,老师说,现在是科学的年代,要相信科学。
沮丧之余,就是央求外婆赶紧带我去见到神仙,好在全班同学前扬眉吐气,可是外婆的身体每况愈下,我的执念随着外婆的病世慢慢退却。
但是这个故事会偶尔从脑海里蹦出来,尤其外婆去世之后,每当大风吹来,我就会想到这个故事,毕竟现代科学早已经否认了那样的说法,我已经长大,谁会去相信那样一个故事?但我还会望一望风吹来的方向,好像可以望到童年时梦想中的那个山洞,心里是温暖的。
人生不可预期。我没有想到我会来尼泊尔支教,没有想到因此接触到了印度教文化。地震后去拜访山村小学,离开前,跟孩子们聊天,有个男孩告诉我,他们这里有个蛇神,我问,蛇神住在哪里?他很认真,说,那个蛇神就住在不远处的一个山洞里。那是在乡村的最后一晚,在微弱的灯光下,那孩子给我讲了不少蛇神的故事,我竟恍若隔世,儿时的记忆汹涌而来,在这个地球上,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还有一些地方,他们拥有原人的想法。
那时候我已经开始翻译尼泊尔民间故事了,但我眼中的故事,在别人看来是真实的。他们讲加德满都谷地曾经是一片湖水,有一朵莲花盛开,文殊菩萨骑着青狮来到此地,举起手中的智慧剑劈开谷地的一口,湖水流了出去,从此,人们在这里安居乐业,莲花盛开的地方人们修建了一座文殊菩萨寺庙,至今香火不断。于我,这是故事,于他们,这是真实的历史。
历史没有边界,没有围墙,神话蹿入其中,对史学家是悲哀,对于我这样猎奇的人来说就是一道意想不到的盛宴。
梵天喜欢海上微风吹拂过海面的声音,声音就幻化成了一个女神,也就是今天的文艺女神--妙音天女。
Krishna张大的嘴巴里,他的妈妈看到了浩瀚的宇宙星空,高山流水,丛林草原,李安导演把这一幕搬上了荧幕(《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毗湿奴躺在巨大的蛇床上度过漫长的雨季,恒河水经过湿婆的头顶缓冲而来到人间。
这样的故事随处可见,感觉自己漂浮在另一个宇宙空间,读到这样的故事,除了惊叹古人的想象力,怎么会再去取笑他们的无知与愚蠢。我想我儿时想要去找的邻家的那个山洞,是否就是古印度。
我顺着神话故事读下来,又读到故事书,读到戏剧,诗歌,无不感动震撼。
你无论走的多远也不会走出我的心,
黄昏时刻的树影拖得再长也离不开树根。
古印度的作家们描写爱情毫不逊色。
喜马拉雅山的皑皑白雪,诗人说是湿婆的笑声在空中积淀而成。博尔赫斯访谈录里说到了这句诗,他觉得让他感到离奇震撼。
描写天空中的云:
云朵大猫伸出闪电舌头,
舔食天空盘子里的月光牛奶。
有没有想起小时候看天空的云彩,猜测它们形状。
《六季杂咏》中描写夏天的时候写,
中午在茅屋休息,
黄昏时分沐浴,
夜晚享受欢爱,
是度过夏季的妙方。
冬天来临时,
窗户紧闭的内室,
火焰,阳光,
厚衣服和青年女子
成为人们心中所爱。
季羡林说对女性不公的地方很多,也可能读的还是少,反而我看到的大多是纵情相爱。诗中描写男女欢爱毫不猥琐,直白可爱。在《故事海》里,经常有这样的情节,他们用乾达婆的方式当晚就在一起了。乾达婆是天上的天女,乾达婆的方式就是自由恋爱。
很多故事里,公主都是自主择婿的,两大史诗里都是如此,梵文里有一个专门的词语叫作“自主择婿”。
智能时代已经到来,我经常问自己为什么读这些很久很久以前的书有什么意义,也不知道自己为何沉迷之中不可自拔,有时候想这难道是我的使命?这想法也真可笑,我又不是什么大人物要来改变世界,只不过是个误入桃花源的小人儿,自得其乐。
可是人天生是群居动物,又很难自得其乐,总想去告诉一个人,或者去得到别人的认同,说到这里我因此有了很多的荒凉寂寞,每次读完一本书,翻到豆瓣评论,要么寥寥无几,要么是空白。古印度(古印度是一个地区,不仅仅是今天的印度,还包括尼泊尔,孟加拉,巴基斯坦,斯里兰卡等国)和中国相邻几千年,怎么被我们如此忽视至此。苦于无法交流,网上有一些对史诗神话的概述,又过于简单,比如,《罗摩衍那》最吸引人的地方不是情节,而是纷至沓来,令人眼花缭乱各种意想不到的譬喻,所以才有了想把读到的写下来的想法,虽然才疏学浅,只是表达的欲望并不因为我是个普通人而减弱。
或许,我会因此很快找到离家不远的那个山洞!
图片:在那个古老的乡村遇见的一个小男孩,他若有所思的样子吸引了我。
后记:
这是我这几年来的想法了,只是总觉得能力不足,又加上很多故事很混乱,现在发现混乱的不是我一个人,那些印度学家们对他们的神也头疼得很。心里也总是觉得中国关注其他国家的文化好少,大家都是围着主流的西方文化,其实,其他地方也有很多美好的东西,这是内心的执拗,但是大多还是自娱自乐,写下来后自己就记得更清晰了,方便给别人讲,如果在古代,想去做一个伶工,游走四方,唱史诗为生。
准备从《罗摩衍那》里的神话故事开始。这是一部很老很老的书,成书的确切时间至今无法确定,大约于公元前4世纪到公元1世纪,全书讲述英雄罗摩的故事,如果想了解印度教印度文化可以从这本书开始,起初只是口头传颂,很多地方无比反复啰嗦。
内容中有很多我们今天称之为“糟粕”的东西,比如强调女人的忠贞,种姓的重要性等等,这是可以理解的,两千多年过去了,上面一定沾满了灰尘,但拍打掉厚厚的尘土,一页一页地翻过去,我依然看到无数闪烁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