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河南禹州市某中学对36名“静熄后走动、洗漱、说话,严重影响就寝秩序”的学生进行劝退,想起近日开会听到某名校长言:“这个防欺凌政策出台得好,明确规定惩戒措施,那些问题学生就可以开除了”,心中一凛:开除是轻而易举的行为,如果表现不好就开除,那被推出校门的学生将去往哪里?又会去往哪里?教育的目的和作用又是什么?
1
前几日,微信圈里一篇《央视曝光“我国年龄最小‘贪官’出炉”,内情引人深思》文章,很多人将关注点放在副班长的“贪污”行为上。作为教育者,我深深担心的却是他的未来----五年贪污两万多元是结果,但他微信给举报者留言“放假弄死你”才是其暴力思想的暴露,是其日后不良行为的萌芽。13岁少年同学不给钱就逼着吃屎喝尿,一朝反抗就威胁生命,我不敢轻信他走向社会会是一个安分守己的良民。不评论其家庭教育,至少,学校教育六年在这个孩子身上是无效、无力的。
2
观今日之社会,绝大部分学生在个人、学校、家长的共同努力下,走进了普通高等教育即大学求学深造,部分学生进入了职业学院,还有些则开始了打工生活(近年,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模式有了很大改革,国家也宣传“大国工匠”的精神,人们对职业学校有了了解和认识)。国家严禁义务教育段学生辍学回家,是为了保障每个公民的受教育权利,也是为了整体提升人口素质。事实是,因为对学习缺乏兴趣和追求者有之,因而初中一毕业迫不及待流入社会从事初级工种者甚多。他们不用每天面对枯燥的书本、如山的作业和严厉的老师,他们在洗车行、超市、饭店、商场等地方,开始了简单而自由的生活。抖音、网游、视频等很多不需要烧脑思考的事情占据了他们大量的时间,他们忙碌着,快乐着。能用双手去创造生活,适应生活,不失为自食其力者。
不容乐观的是那极少部分流入社会却没有任何技能也不愿吃苦下力的人,他们选择好吃的饭碗端起来----医院门口的代理医闹,高利贷的放贷者,不良职业者的打手……他们才是令人担忧的社会不稳定因素。素质不高,冷酷无情,伤害无辜的同时也伤害着自己。
这些人里,就有因行为不端而被学校开除的学生。家庭、学校已然改变不了他们,走上社会自我改造者有,被社会改造者亦有,怕只怕他遇人不淑走上了歪路。深深担忧那些被推出校门的人,会去往哪里?
3
的确,教育不是万能的。我们不可能将每个人教育成什么家,但至少我们可以教育他不祸害他人,不与人民为敌,我们尽可能做的就是“教化万民”。孔子说“有教无类”,在现代社会里,应该既包括贫穷富裕又包括良善奸恶,所有的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都可进学校学习。我们国家推行义务教育也就是希望全民教育,这一点很成功,有些地方已经实现了十五年免费教育。
需要思考的问题是,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在人才培养的“德”与“才”上如何把握?
大概是十多年前读过的一则故事,至今记忆犹新,也会讲给每届学生听。纽约里士满区有一所穷人学校,它是贝纳特牧师在经济大萧条时期创办的。1983年,一位名叫普热罗夫的捷克籍法学博士,在做毕业论文时发现,50年来,该校出来的学生在纽约警察局的犯罪记录最低。
为此,普热罗夫展开了漫长的调查活动。从80岁的老人到7岁的学童,从贝纳特牧师的亲属到在校的老师,总之,凡是在该校学习和工作过的人,只要能打听到他们的住址或信箱,他都要给他们寄去一份调查表。调查表里只有一个问题:圣·贝纳特学院教会了你什么?在将近6年的时间里,他共收到3756份答卷。在这些答卷中有74%的人回答,他们知道了一支铅笔有多少种用途。
普热罗夫不解,开始了深度调研。他走访了纽约市最大的一家皮货商店的老板,老板说:“是的,贝纳特牧师教会了我们一支铅笔有多少种用途。我们入学的第一篇作文就是这个题目。当初,我认为铅笔只有一种用途,那就是写字。谁知铅笔不仅能用来写字,必要时还能用来做尺子画线,还能作为礼品送人表示友爱;能当商品出售获得利润;铅笔的芯磨成粉后可作润滑粉;演出时也可临时用于化妆;削下的木屑可以做成装饰画;一支铅笔按相等的比例锯成若干份,可以做成一副象棋,可以当作玩具的轮子;在野外有险情时,铅笔抽掉芯还能被当作吸管喝石缝中的水;在遇到坏人时,削尖的铅笔还能作为自卫的武器……总之,一支铅笔有无数种用途。贝纳特牧师让我们这些穷人的孩子明白,有着眼睛、鼻子、耳朵、大脑和手脚的人更是有无数种用途,并且任何一种用途都足以使我们生存下去。我原来是个电车司机,后来失业了。现在,你看,我是一位皮货商。”
普热罗夫后来又采访了一些圣·贝纳特学院毕业的学生,发现无论贵贱,他们都有一份职业,并且都生活得非常乐观。而且,他们都能说出一支铅笔至少20种用途。
我期待我的学生首先知道,每个人都很重要,你可以做很多事情,但不可以做与人民为害的事情。也许他们没有成为科学家、艺术家,没有成为顶尖人才,没有拥有亿万财富,但他们不会做良心不容社会不容的事。
我们的学生,从幼儿园开始就加入了成绩竞争的大队。十多年等吃等穿一心学习的结果是,上了大学不会洗衣服,生活不能自理,和同学不会交往,遇到困难不知所措,遇到挫折用牺牲生命做解脱,用实验材料夺取同宿同学性命……我们的教育,是否偏离了“将人培育为人”的教育的目的,是否应该让他们知道人的生命的意义,是否应该教会他们最基本的人性?不然,苏丹红、三聚氰胺、假疫苗等等危及他人性命铸造自己财富帝国的罪恶之徒会越来越多。
4
近期在读《夏山学校》,得知夏山学校不是政府办学,而是A.S.尼尔个人所为,收取的学生有自愿选择这儿的,也有退学后无处可去而来的。来到这里的学生,拥有最大的优势就是“自由”----想上课就上课,不想上课就不上课,想多长时间不上课就多长时间不上课。在学校里,有什么想法提出来,由全体师生组成的学校委员会开会投票决定,如果被通过,即便是不合理的想法也会实现,如果通不过,再有道理的想法也不能实现。很多去参观和调研的人,只去一半天就会认为这是一所无法无天、毫无规矩的学校,这里培养不出好学生。真实的情况是,在这里经过五六年的学习,只有一个孩子不适应提前离开了,其余学生都有了很好的归属,有的上了大学,有的去做了自己喜欢的事情,也拥有了一份令人羡慕的事业。夏山学校至今近百年,其故事生动真实,其思想朴实深远,其得以存在与延续,有他不可替代的作用与价值。《夏山学校的百年故事》《夏山学校》值得我们一读,A.S.尼尔值得我们走近、了解,更值得我们去深思教育的目的。
5
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说,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也就是说,开除是最简单的教育方式,他不能让学生开启自我成长的思考。
“教育的成就取决于对诸多可变因素的精妙的调整,因为我们是在与人的思想打交道,而不是与没有生命的物质打交道。”陶行知先生四颗糖感化了一名学生,彰显了教育的价值--改变一个人的本能性,激发社会性,才是真正的教育。
赫尔巴特的教育是为了培养儿童性格的道德力量, 斯宾塞的教育目的是为了未来美好生活作准备, 杜威认为,为儿童的未来做准备,更要为当下的成长负责。教育,应当服务于长远,着眼于当下,让学生从小学会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的行为和未来负责。学校教育,首先应基于人性施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