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解读‖人而不仁,如礼何?

今天开始学习论语第三篇的“八佾篇”。

在上章学习了论语第二篇的为政篇,讲了“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学习了如何观察一个人和一个人做人的底线。

其一告诉我们,要了解一个人,就要看他做事的方法、做事的目的,追求的目标,只要看明白这三点了,这个人就没法隐藏。

比如现在很多女孩总是说女到渣男,本身女性就是感性思考模式,所以女人判断别人好不好,都是看对方对自己好不好,而不是看对方对别人怎样,做事怎样,爱好是什么。

一个人的生活习惯和追求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他是什么样的人。当然也不单指男士,女性也是一样的道理。

其二告诉我们,人最基本的就是要有信用,不管小人还是君子,诚信是做人的底线。

讲究诚信是立身为人的基本要求,也是成就事业的根本所在。

人类社会能够发展至今,离不开大家的彼此信任相互帮扶。失去了诚信,就不知道这个人还能做什么,哪怕做个贼,也没人敢跟他一起。

这章开始进入论语第三篇的“八佾篇”。这章比较集中了礼乐相关内容。

我主要筛选了对平常百姓日常有关联的知识点讲解,过滤了一些不必要每个人学习的知识点,减少一下过度的知识,这样可以更好更精准的把握论语的核心内容和能实用的内容,而不会造成泛滥模糊的信息。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第一句说道:“人而不仁,如礼何?

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连仁爱之心都没有,那如何遵循礼制度呢?

第二句说道:“人而不仁,如乐何?

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连仁爱之心都没有,那如何会懂得音乐呢?

这里主要说了仁、礼、乐。这里可以看得出来,孔子的主要核心是把“仁”作为主导思想,礼、乐是辅助。

“仁”,单人旁一个二,说明一个人只有对他人有感知,内心有仁义、有爱心,才称得上仁。

一个人如果没有了仁,怎么会有礼仪呢?对他人都不关心,不尊重,礼仪对他来说有什么用呢?

一个人如果没有了仁,怎么会懂得音乐呢?内心没有仁爱之心的人,就算听再高尚的音乐也是没用的,他不会懂得其中奥秘。

孔子一直把礼、乐,当作是一个辅助的工具。

“仁”是核心思想,也是做人的核心,是人应该具有的基本品质。

所谓“仁”,就是人要有仁爱之心。“礼”是人外在的行为规范,是对社会秩序的规范性规定。

而仁爱是礼乐的前提。一个人如果失去了仁爱去掉了内心最本质的内容,那么礼仪再规范,音乐再雅正,对这个人也不会有什么作用。

接下来有人来问礼了。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林放是一个鲁国人,在论语问过孔子两次话,都是关于礼仪的问题,应该是鲁国一个掌管有关礼仪的一个官员。

林放问:“什么是礼仪制度的根本。”

孔子回答说:“你问的问题意义重大呀。”

大哉问,就是孔子很感慨的说,这个问题问得真好。

后又说到:“礼,与其一味的奢侈浪费,不如节俭些;办理丧事时,与其过于注重形式与外表的繁文缛节,不如内心真正悲伤好些。”

孔子是最早反对陪葬的人,反对拿人来陪葬,拿过量金银财宝来陪葬,这些都是过于奢侈的行为。

孔子认为礼的本质,不在于有多奢华,多富裕。而在于内心是否有触动。就像前面说的,得有仁爱之心,真正从内里去为父母,为他人,才算有礼。

孔子认为在办丧礼时,宁可哀戚也不要铺张浪费只讲究排场。过度的表面声张,还不如在内心上多点悲伤,多点感怀。

前面孔子刚说完礼仪不能奢侈,后面马上补一句丧礼之事更要注重礼节到位。

孔子对祖先是特别敬畏的人,宁可生活中缺点什么,在丧礼上也要礼节到位的人。

这段话的解释版本就很多,各有不同。从整体来理解孔子的想法,可以得出,孔子认为在丧礼上不必过度铺张浪费,但也要注重礼节。

再看看后面这句就符合这个解释了。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意识是说,子贡提出,去掉告祭祖庙用的活羊。

“告朔”,就是当年朝廷诸侯行祭祖庙的一种礼仪。子贡觉得用活羊,会不会太浪费,就跟孔子提出要不要去掉用活羊。

孔子说:“赐呀,你爱惜的是那只羊,我却爱惜那种礼啊。”

赐,就是子贡的名字,端木赐。

可以看得出来,孔子感叹人们都不重视丧礼了,连羊都不想用了。

但这里孔子并没说出阻止的意思,只是一个感叹,可见孔子对礼仪的重视程度。

同时他也不会过于的执着非得要用,根据记载,后来也是改成了木羊,礼仪同等。所以孔子是很懂得变通的人,并不会固执己见,顽固不化。





来简村,怎么少得了会员呢?大熊邀请你开会员啦,满满福利等你领,千万权重为你助力文章。

详情请点击☞简书合伙人大熊之影叫你领取福利啦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